•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簡介

    夢蘭村,見山見水,生態和諧,充滿了江南鄉韻和人文情懷。現有常住人口1003人,2014年集體經濟收入3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65元。

    村黨委書記錢月寶于1972年創辦起村里第一家繡花加工廠,歷經艱辛,不懈奮斗,夢蘭集團形成產業優勢,家紡行業穩居領軍地位,國產芯片體現創新驅動,中俄油品躋身“一帶一路”,夢蘭品牌價值高達225.84億元。

    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十佳小康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大泉村位于六合區竹鎮鎮中部,是“農民的好支書”李元龍同志的家鄉。村域面積18.7平方公里,人口9080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07元。

    大泉大地,山水靈秀,奇趣天成。既有止馬嶺、火山石、池杉林、駝子山、大泉湖等生態美景,也有李元龍事跡陳列館和紀念林、龍泉寺、清真寺、清真女學、大泉女子高蹺隊等人文景觀。

    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等榮譽稱號。[詳細]

    簡介

    甘港村位于東臺市五烈鎮東北部,村民5765人。2014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0元。

    近年來,甘港村按照“生態居住、鄉村旅游、專業市場”的發展定位,培植特色產業,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發展鄉村旅游,彰顯生態之美,挖掘里下河水鄉豐富的人文內涵,著力打造生態旅游特色。

    先后獲得“江蘇省文明村 ”、“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鹽城市文明村標兵”等榮譽稱號。

    簡介

    李家園村地處溧陽市最南端,總面積15.85平方公里,有南山竹海和御水溫泉兩大5A級景區,總人口3459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0元。

    通過培育富民合作社,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和旅游服務業,促進了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加大村莊環境整治,環境保潔日常化,一戶戶白墻青瓦的農家小院,坐落于青翠的群山之中,宛如一幅山水畫。

    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村”、“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江蘇省康居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詳細]

    簡介

    西崗社區位于江寧區橫溪街道西南部,轄區總面積15.06平方公里,總人口4930人,2014年村集體收入1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0元。

    作為南京市城鄉統籌試點的西崗社區(村),近年來,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通過土地入股、農民創業、農產品變商品等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加速“村強民富”步伐。圍繞七仙愛情文化,成功打造了底蘊豐厚的七仙大福村,配套打造了知青故居、劉家祠堂、觀音寺等景點。

    先后獲得“江蘇省文明社區”、“江蘇省康居示范村”、“江蘇省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郭寨村位于“中國銀杏第一鎮”——宣堡鎮南大門,全村總面積2.4平方公里,總人口3006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85元。

    近年來,該村致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和鄉村旅游,依托成熟的林果、花卉、苗木產業,實現了76%的村莊森林覆蓋,打造出“村在樹中顯、霧在林間繞、綠在水邊生、人在花中行”的生態郭寨。

    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泰州市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詳細]

    簡介

    雙躍村位于美麗富饒的揚中市,由原來的三躍和躍進兩村合并而成,總面積達2.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0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5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316元。

    雙躍村充分發揮城郊農村的區位、信息、資金等優勢,做好本村工業電器、橋架母線、橡膠制品等產品的加工生產規范化、規模化,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投入100余萬元高標準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農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保障率達到規定要求,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保障”的目標。

    先后獲得“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鎮江市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白塔村瀕臨著名的云湖風景區,村域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2837人。2014年集體經濟收入 1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3150元。

    近年來,白塔村不斷尋求富民強村之路,建起南天竹、櫻花、特色瓜果等八大千畝農業示范基地。以禪文化為特色,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復建“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古景,形成興望農牧文化園、甲有農林生態園和云芯山莊三大知名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區。

    先后獲得“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江蘇省生態村”等榮譽稱號。[詳細]

    簡介

    桃源村位于陽山省級旅游度假區核心地帶,區域面積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17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00元。

    近年來,桃源村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變單純的“賣桃賺錢”為綜合的“以桃興業”,集體經濟、農民收入穩步提升。桃源村山環水繞,物阜民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丁橋村坐落于儀征規模最大的寺廟地藏寺南麓,轄區面積9平方公里,人口2832人,2014年村級集體收入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24元。

    丁橋村風光旖旎,特色鮮明,人文薈萃,宜居宜業。地藏寺晨鐘暮鼓,梵音清越,響徹四方。神墩商周古文化遺址現存保護完好,一草一木蘊涵豐富,彰顯地靈人杰。還有一口清澈明凈的大背塘,潤養一方,詩云“幣塘空闊隔秋煙,擬筑亭軒已廢然。

    先后獲“江蘇省衛生村”、“揚州市民主法治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牟家村總面積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86人,常住人口5000余人。2014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0元。

    牟家村致力于發展濟,強村富民。著力打造特色觀光農業。2014年實現總產值25億元,村凈資產近1億元。注重保護挖掘傳統文化,建設一流的村史館、農博館和全省首家村級博物館。

    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 “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馬莊村地處徐州市東北郊25公里處,現有人口2763人,耕地4100畝。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00元。

    多年來馬莊村一直致力于發展經濟、富裕百姓、優化人居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打造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富裕文明、安樂祥和”的和諧局面,被譽為“華夏文明一枝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顆璀璨明珠。

    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沿湖村是揚州市唯一純漁民居住的漁村,坐落揚州北郊,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1600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900元。

    2014年以村為單位啟動揚州漁文化博覽園建設,依托漁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突出“漁”、“隱”主題,開發“深休閑、微度假、輕文化”的精品旅游項目。成立兩家水產專業合作社,注冊產品品牌,為集體創收、村民致富奠定發展基礎。

    先后獲得”江蘇省生態村”、”揚州市基層黨建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新華村坐落于盱城北郊淮河岸邊,轄區總面積8.9平方公里,總人口2829人。2014年村集體收入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0元。

    近年來,新華村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最美新華新思路,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穩工業路,依托中澳三農生態園獨特的旅游資源、江蘇盱眙房車露營基地、羅瑪莊園,打造鄉村旅游農家樂,促進了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 “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藍溪村位于椏溪國際慢城核心區域,轄區總面積8.53平方公里,總人口3317人。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600元。

    近年來,藍溪村抓住“國際慢城”發展契機,以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鄉村為目標,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集中力量投入特色產業千畝有機茶園、千畝早園竹、特色鄉村旅游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江蘇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西馮村坐落于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道教圣地——茅山西麓,轄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總人口2100多人。2014年村集體收入1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0元。

    近年來,西馮村以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平安”為總體目標,大力發展外向型、休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該村青山相映,綠水相依,占地5000余畝的茅山水庫湖面廣闊,碧水湯湯。

    先后獲得“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梅蘇村位于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鎮,村域面積6.65平方公里,耕地6800畝,人口2995人。2014年村集體收入72.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85元。

    近年來,梅蘇村圍繞“花卉苗木特色村、生態休閑旅游村”的定位,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加快建設新型社區,全力推進富民強村。堅持規劃先行,高標準編制了梅蘇村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新型社區建設規劃。

    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村”、“鹽城市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詳細]

    簡介

    長江村地處張家港市西北角,緊靠國內唯一的內河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占地面積5.2平方公里,現有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320人。2014年,全村實現可支配收入26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0元。

    長期以來,長江村始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實現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長江村實現了“規劃、道路、橋梁、排污、排澇、綠化、路燈、環保”等8個到位。全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大小河道全部采用石駁河岸,所有公廁全部采用水沖式,排污工程科學長效。建成了“百畝綠化地”和“萬米綠化帶”,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香”。

    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示范點”、“蘇州市十大幸福鄉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周莊社區(村)地處如皋市西大門,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誕生地,轄區總面積4.6平方公里,總人口4215人。2014年社區(村)集體收入13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64元。

    多年來,社區成立了群益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如皋新絲路絲綢公司對接,形成“蠶農—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帶領群眾以傳統的蠶桑產業為依托,開發花木種養領域,實現產業經營。社區積極倡導鄉風文明,每年開展“九九重陽節”、“農民樂一天”等文體藝術活動,繪制文化宣傳長廊,開展文明創建、評比活動,引領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

    先后獲得“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簡介

    十總社區(村)是十總鎮政府所在地,社區總面積5400畝,耕地2367畝,現有農村人口4367人,2014年社區集體收入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86元。

    今天的十總社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正穩步提升,一批農民創業能手,引領周邊群眾創業致富;今天的十總社區,環境優美宜居,社區內空氣清新,河水清澈,綠樹成蔭,別墅成群,是典型的鄉下城里生活;今天的十總社區,居民民風淳樸,生活方式健康文明,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村”、“江蘇省衛生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