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配圖(1).png
    春節的起源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于是,在自然節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后,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在最初并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如“五谷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歷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歷》,這是一部陰陽合歷的歷法。《太初歷》把正月規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定,非常有利于安排農事活動,所以,盡管后世各代對歷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定。《太初歷》的頒行,使得年節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并延續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并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由于年節與立春節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立春節”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致使“立春節”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氣了。

    歷史上,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歷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歷法被俗稱為農歷。農歷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改用公歷紀元,從此,公歷1月1日稱“元旦”,農歷“元旦”則改稱“春節”。但是,傳統年節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歷新年,并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歷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歷新年元旦和農歷新年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01.png
    春---副本_03.png
    春---副本_03.png
    01.png
    1.png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春節前一天)的闔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團聚。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飯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等。

    放鞭炮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寓意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吉祥如意。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等。

    王安石
    孟浩然
    蘇軾
    戴復古
    文征明
    微信圖片_20240208095432.png
    微信圖片_20240206165659.jpg
    微信圖片_20240212093301.jpg
    01.jpg
    微信圖片_20240205111344.jpg
    微信圖片_20240206165540.jpg
    微信圖片_20240205111315.jpg
    微信圖片_20240205111124.jpg
    未標題-1.jpg
    • 朱喜 迎新魚燈會 上海
      安幸賀 農村城市化 河南
      曹江萍 直播點亮新生活 江蘇
      曹秀英 龍騰盛世 吉林
      陳一墨 春回大地,豐收滿園
      陳秀梅 科學養魚·共創富裕 浙江
    • 陳玉剛 家園——山村新韻 山東
      陳知保 秋分蟹兒肥 山東
      程乃蓮 福滿大同 山西
      程永江 滿秋 新疆
      鄧琳鈺 幸福燈籠高高掛 重慶
      刁金 扭春歌 沈陽
    • 杜源吉 歡天喜地慶新春 山東
      馮杰云 福滿人間喜迎春 廣東
      馮淑園 舞動今天 河北
      甘勛優 甘繼堅 肖福初 幸福的童年 江西
      高勝雨 金秋時節 河北
      谷憲玲 龍騰盛世 廣東
    • 何小寶 村晚 天津
      侯坤英 土族人民迎新年 北京
      李佳慧 宋涵之 龍頭帽 湖南
      黃炳金 紅紅火火過大年 福建
      李家慧 巨龍騰飛·團圓幸福奔小康 北京
      黃麗麗 傳承剪紙藝術 浙江
    • 回樹義 豐收 天津
      李偉 騰飛中國龍 河北
      紀偉偉 好運連連荷田田 山東
      賈松華 豐年有余話盛世 吉林
      賈小鴿 奔向幸福 北京
      賈小童 喜上眉梢 北京
    • 焦衛東 萬同老店的復興 河南
      柯亦斌 年年有魚惠見未來 福建
      孫秀華 春滿人間 山東
      李紅娟 桂花香里慶豐年 浙江
      李金禧 歡天喜地奔小康 四川
      李蘇蘭 竹馬起舞頌盛世 山東
    • 羅原 龍年花餑餑 蒸出幸福年 四川
      李子晶 多情的土地 黑龍江
      林國紅 春華秋實 甘肅
      劉克勤 紅運起年 山東
      饒恬睿 侗族百家宴慶龍年 湖南
      劉克雙 慶新年 山東
    • 劉麗萍 喜獲豐收 福建
      劉敏 處暑時節 山東
      劉平全 慶龍年 吉林
      劉少夏 富裕生活·年年有余 廣東
      譚雅嫻 推合渣 湖北
      劉先琴 好年景 黑龍江
    • 劉新春 龍興華夏 黑龍江
      劉艷萍 傘花朵朵慶豐年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