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由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第十一屆“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和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暨2021 年“最美大學生”“最美高校輔導員”評選結果火熱出爐。中國礦業大學王煒光同學和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趙明翔同學獲評年度“最美大學生”。本報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跨越八千里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記江蘇省“最美大學生”獲得者王煒光
◎徐報融媒記者 范海杰
他是用腳步丈量青春的“實踐者”,用七年時間走過從基層實踐到支教扶貧,再到助力鄉村振興的八千里路;他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者”,靠堅韌和勇毅攜手貧困戶打通脫貧的“最后一公里”。他就是2021年江蘇省“最美大學生”獲得者——中國礦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9級碩士研究生王煒光。
種下報效祖國的“火種”
2014年,王煒光帶著新生獎學金考入了中國礦業大學,“愛折騰、敢折騰、能折騰”是大家對他最深刻的印象。2015年初,大一的王煒光便自學視頻攝制,從零起步組建了視頻工作室,他開始用鏡頭記錄紅色老區的感人故事。三年間,他共攝制了百余部視頻,紀錄片《憶長征》作為其中一部,獲得了全國“兩學一做”微黨課特色作品獎。
拍攝視頻過程中,一位72歲仍堅持擺攤修車的老黨員讓王煒光感觸頗深。“這位老黨員衣食無憂,堅持擺攤主要還是想服務大眾,為社會作點貢獻。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那種向往、那種不屈、那種報答匯聚成的力量就是中國力量。”
在諸多動人故事的感召下,王煒光帶頭組建了“夢中國”社會實踐團,連續3年到6省13市開展實踐活動。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激發了潛藏在他心中的青春理想,點燃了埋在他內心報效祖國的“火種”,一股更為強烈的信念不斷在心中升騰,那就是“跨越八千里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點燃服務基層的“火苗”
2018年8月,王煒光帶著滿腔的熱忱來到了紅色革命老區——廣西百色田東縣支教扶貧。
一年間,他走過了全縣10個鄉鎮的38個村,“深度貧困村的現狀讓我思索良久,也一點點地將心中扶貧的‘火苗’點燃,我打算開展一系列的捐資助學活動。”王煒光回憶道。
在他的呼吁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關注投向了這個偏遠的貧困地區,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欄目組就是其中之一。該節目攜手王煒光為朔良鎮寶達村小學捐贈了一間愛心圖書室,研究生支教團的事跡在“快樂大本營”節目的播出,也讓更多人認識了王煒光和他的“夢中國”社會實踐團。
2019年5月,王煒光和40余名深度貧困村團支書赴深圳參加“基層共青團干部培訓班”,在與貧困村團支書的交流中,他愈發堅定了“基層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基層”的信念,他下定決心要潛下心、扎下根,為服務基層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傳遞愛心幫扶的“火炬”
在社會實踐中,王煒光發起了“造血式資助育人”項目,先后資助320名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將貧困家庭的80余噸芒果銷往全國6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努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摘帽”,得到了社會廣泛好評,也榮獲了中國第四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榮譽。
此外,王煒光還主動聯系社會、高校資源,帶領研究生支教團為山西、重慶、廣西3個支教地聯絡社會公益組織9家,完成資助項目21個,捐贈物資46萬余元,創下了歷屆新高。這些辛勤努力讓他不僅榮獲了“全國優秀西部計劃志愿者”稱號,還被聘為廣西西部計劃宣講團成員,以親身經歷讓脫貧攻堅的“火炬”在更多人心中傳遞和燃燒。
返回中國礦業大學讀研后,他仍然牽掛著貧困地區。王煒光說,他和研究生支教團的同學們注冊成立了“徐州不芒鮮果有限公司”,圍繞扶貧工作,開展了“規范貧困地區特色水果推廣助銷流程”“提檔升級‘造血式資助育人’”等項目,并榮獲了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
一路走來,王煒光的身上已有了許多沉甸甸的“標簽”:國家和省級獎勵20余項,校市、院級獎勵70余次,支教扶貧案例還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志愿者扶貧案例50佳”……談及未來,王煒光目標明確:“我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的人關注鄉村振興、加入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