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生態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文明村、省最美鄉村……來到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一塊塊“金字招牌”讓人心生敬意。帶領郭寨村實現大變樣的,正是不久前剛剛從村黨委書記轉任村第一書記的張國良。
2005年張國良上任時,郭寨村遺留問題多、干群關系緊張、群眾多次越級上訪。張國良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化解干群之間的矛盾,干群一條心,合力奔小康。
令村民們敬佩的是,這么多年來,張國良從沒有用公款招待過親朋好友;相反,很多公務支出都是他自掏腰包。時任村干部邱捌金對兩件事印象深刻——第一次開會,兩名村干部遲到,張國良來了個“下馬威”:讓他們在會場外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秋播現場會準備不充分,兩名村干部被罰款300元,張國良說他負有領導責任、主動提出罰款1000元。邱捌金覺得,這是把企業管理模式用到村干部管理上,獎懲分明。村黨委副書記沈華感慨地說,正是因為張書記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大家都心服口服,只要張書記到場,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只要張書記帶頭努力攀登,村里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翻看郭寨村的“村規民約”,不亂扔垃圾、不吵架斗毆、文明舉止等占據了重要篇幅。張國良覺得,“村莊的美,不僅環境要美,人更要美,大家一起就能和和美美。”村里共有16個村民小組,但村干部只有5人,他整合村無職黨員、治安中心戶等社會管理力量,探索建立黨員中心戶制度、民主議事會制度,將建設發展規劃、民生實事工程、大額資金使用、集體資產租賃等12項事項納入議事范圍。慢慢的,村風、民風得到根本好轉,村里連續10多年被評為“無訪村”。更讓村民開心的是,村里打麻將、吵架的少了,干活越干越帶勁,村莊更綠了、河流更清了、環境更美了。
蝶變,從村里種植花卉苗木開始。“我們村人多地少,守著幾畝薄田富不起來,只有實行規模經營,充分發揮土地的利用效益,才能讓村民增收致富。”張國良通過調研,決定把發展高效規模林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
大規模種植必然涉及土地流轉,剛開始,張國良被村民罵得“一塌糊涂”,“祖祖輩輩種田,想把我們的嗓子扎起來。”村民代表大會開了多次,他反復給村民們算經濟賬,并鼓勵時任村委會主任劉書明帶頭流轉土地300多畝,作為花卉苗木種植的試驗田。隨后,他又相繼招引浙江、安徽以及鄰近的南通、蘇州等地老板來投資興業,推行土地集約規模經營。幾年時間,郭寨村苗木花卉產業規模達1200多畝,組建專業合作社5個,本村350多名勞動力和低收入農戶實現就業。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43.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萬元。
62歲的村民沈金蘭最早進入基地承擔苗木管護工作,現在,頗有經驗的她帶了一個20多人的苗木管護團隊。她欣喜地告訴記者,以前靠種田吃飯,收的糧食只夠一家子口糧,零用開支都是子女給,現在自己一年能掙2萬多元。
1月28日,張國良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基層干部”榮譽稱號。發布會儀式現場,獨幕劇《回家》贏得陣陣掌聲。劇中的女主角原型劉雯,就坐在臺下。2017年從蘇州大學畢業的她,本來已經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可最后卻選擇了回鄉創業開網店,專門銷售苗木。“跟父母通電話,他們經常會聊到張伯伯,聽著聽著我就動心了。就像短劇里說的那樣:美麗郭寨是我家,農村不比城市差。我相信回到農村來,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她說,自己原先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在張伯伯的指導下,開始做一些實事。現在,她也在鄰村擔任村黨組織副書記,像張伯伯一樣帶領鄉親們致富。
在郭寨,很多跳出農門的青年人才也漸漸發現了家鄉的魅力,紛紛回到家門口來打拼。村里也招引了兩個工業項目,興辦個私企業10余家,發展個體工商戶70多家。更為可喜的是,不少外地人也成了“新郭寨人”。老家在重慶的新鼎海橡塑制品公司董事長杜江,把家就安在這里。“我是外地人,但是找到了家的感覺。”杜江說,2019年發生一起裝卸事故,責任不在廠方,可影響到正常生產,每天損失五六萬元。這雖不是村干部的正常工作范疇,可張國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幫助協調,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杜江多次帶著禮物上門酬謝,都被張國良婉言謝絕。“今年打算再追加投資3000萬元,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小康。”杜江說。
□ 本報記者 趙曉勇
通訊員 張建榮 程鵬 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