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布從市攻堅辦獲悉,為深化鞏固“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成效,解決好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日前,《宿遷市開展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出臺并實施。
讓家門口的合理生態環境訴求
有人辦、依法辦
根據《方案》要求,此次“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工作將構建攻堅辦牽頭抓總、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推動、縣區屬地負責整治、檢察機關協同監督的工作機制,努力實現群眾家門口的合理生態環境訴求有人辦、依法辦。
到2025年底,全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線索較2022年下降20%以上;完成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信訪事項中62件涉及“房前屋后”問題整改銷號工作;高質量完成省交辦116件重點問題整治;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
八大重點任務
讓“房前屋后”更凈更美
噪聲、垃圾、異味......這些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污染類型是此次治攻堅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方案》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向這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亮劍”。
深化工業企業噪聲異味治理
全面梳理形成涉企噪聲異味投訴問題清單,實施動態管理,督促企業實現噪聲達標排放,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夜間噪聲排放。嚴控噪聲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向鄉村居住區域轉移。
嚴格交通運輸噪聲管控
科學劃定機動車禁行、禁鳴路段和時段,嚴厲打擊“飆車”“炸街”等行為。加強渣土運輸車、混凝土攪拌車的監督管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交通噪聲敏感點位,開展專項治理,形成長效機制。
深化建筑施工噪聲治理
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依法禁止夜間進行產生噪聲的建筑施工作業。通過隨機抽查、暗訪督查、網格化排查等多種形式,強化夜間工地巡查檢查,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施工行為。
深化社會生活噪聲治理
及時制止并依法查處在商業經營、宣傳等活動中持續發出高噪聲的行為。督促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酒吧等娛樂場所配套建設隔音板、減震墊等設施。規范街道、廣場等公共場所的娛樂健身活動。
強化生活、建筑垃圾規范收集處理
優化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流程,確保生活垃圾及時清運。加快建立建筑垃圾聯單管理制度,強化屬地管理責任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生活、建筑垃圾非法傾倒填埋。
推進黑臭水體長效監管
建立河湖長巡查、每月監測、長效養護、執法監管等常態化機制。統籌開展工業廢水等污染治理,加強水系連通,實施生態修復。建立黑臭水體的動態更新機制,常態化開展“回頭看”。
加強農村畜禽養殖糞污異味治理
督促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完善糞污處理設施,確保糞污處理設備正常運行。推進“網格化+責任制”管理模式,將養殖散戶逐步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
加強餐飲、小作坊等異味噪聲治理
強化群眾反映強烈的商住一體樓等區域源頭管控,統籌做好餐飲油煙、小作坊異味與噪聲的跟蹤管理,加強廢氣直排問題多發的重點區域監管。
建立六項機制
確保任務落地落實
良好的機制是有力有效推動工作的前提,《方案》要求建立六項機制,確保八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建立整治督辦攻堅機制
市攻堅辦牽頭督辦重點突出問題整改,市相關部門和縣區對照整治攻堅重點任務,協同推進限期治理。
建立會商聯動推進機制
各級攻堅辦及檢察機關牽頭定期會商,市攻堅辦會市人民檢察院牽頭建立圓桌會議對話機制,推進涉多部門的久拖未決、反復投訴問題依法依規限期化解。
建立執法司法協作機制
市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通過行政公益訴訟督促主管部門依法履職,監督支持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依法開展民事公益訴訟追究損害賠償責任。
建立問題整改銷號機制
各縣區建立完善問題整改銷號閉環機制,在推動存量問題有效解決的基礎上,防止反彈回潮,市有關部門加強督促和整改情況抽查復核。
建立攻堅長效監管機制
市有關部門確保問題整改閉環管理,舉一反三,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延伸。檢察機關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建立全民參與引導機制
工作推進和問題整改,接受群眾監督。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切實提高社會公眾的知曉度、支持度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