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兩個詞:農民和黨員!”靖江市馬橋鎮徐周中心村黨委書記徐忠祥說。50多年來,他一直騎著“二八大杠”在村里轉,他說這樣可以離群眾更近一些。
70歲的徐忠祥是土生土長的徐周村人,從當生產隊記工員、會計、隊長、農技員,直至擔任村書記,他在村里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徐周村在他的帶領下,從一個偏遠的農業村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鄉村、江蘇省百佳生態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一提起徐忠祥,村民們都有一個共同印象:老書記想法超前,常不按常理出牌,可大家對他越來越信服。
憑借超前眼光和敏銳洞察力,徐忠祥帶領村民在靖江創下多個“率先”:上世紀90年代率先開啟農業結構調整,2003年率先完成整村土地流轉,2008年率先開辟新農村集中居住,2015年率先推進農旅融合,2017年率先啟動整村制集中居住……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這是徐忠祥的口頭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徐忠祥提出將村里的棉花田改種臺灣75毛豆,與當地冷凍廠合作出口。但一位臺灣博士斷言,靖江根本就種不了毛豆。徐忠祥不服輸,經過專家指導和自身刻苦鉆研,毛豆終于在村里試種成功,進而在靖江推廣。草莓、青花菜、葡萄、蘆筍……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好銷種什么,貧困村變成了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的特色村。村民蔡玉培說:“書記總是有新點子,事實證明跟著他走沒錯。”
每到中秋、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徐忠祥都會帶著村干部,為80周歲以上老年人送去生活物品、紅包等。村民家里有人生重病、動手術,徐忠祥總會上門探望。村里特困戶沒錢建房,徐忠祥幫助出錢采購磚瓦;殘疾家庭就業困難,他在企業和人社部門之間多次奔走,幫助安排就業、爭取補助。他定下一條村規,群眾有難題,村干部必須5分鐘內趕到現場。50多年來,徐忠祥每天騎著他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奔走在田間地頭和村民家中,被親切地稱作“老爺車書記”。常有村民讓老書記乘坐他們的小汽車去辦事,可他總是堅持騎車:“騎自行車是慢了點,可慢一點也好,離群眾會更近!”
“這些年他一直都在忙村里的事,如果有下輩子,我再也不嫁村干部。”徐忠祥的愛人何玉良“賭氣”說。有一年,老兩口去國外探望待產兒媳,村里突然有事情要處理,徐忠祥等不及孩子出生,立刻回國。在愛人眼里,老徐處處以村民和村里的事情為重,讓她承受了太多辛勞。可看到村莊發展越來越好時,她又覺得老徐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們要把農村發展得讓城里人都羨慕。”徐忠祥經常對村民們說。
依托徐周村的歷史文化、生態、產業等獨特優勢,徐忠祥力推農旅融合發展,整合全村10多個農業項目,開辟出“蘆筍基地—葡萄園—枇杷園—良友生態園—孫家老宅文博園”觀光路線,把整個村莊變成一個大公園,初步形成“櫻花河畔春品莓,葡萄香梨夏相伴,稻谷田里秋聞香,芋頭魚鱉冬難忘”的四季旅游模式,徐周村由此邁入“村強民富景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75歲的上海人黃云彭,2015年第一次走進徐周村,就被這里的田園風光和淳樸民風所吸引。“我來徐周村吃過幾次農家菜,跟村民嘮嘮家常,聽徐書記講述徐周村的發展變化,越聽越不想走了。”2017年,這位上海人“搖身一變”成為半個徐周村村民。他開辦的“滬靖農家樂”,一年接待5000多名上海、蘇南等地游客。老黃帶著他們品嘗靖江菜,參觀村里農旅景點,就像當初徐忠祥接待他一樣。
讓本地村民致富圓夢,讓外地游客落地生根,徐忠祥打響了“大美徐周”農旅融合品牌。村里全力打造“大美”環境、“大美”產業和“大美”服務,迎來大批游客。不少原本住在城里的徐周村村民,也紛紛返鄉創業就業,村里的人氣比以前更旺了。
進入虎年新春,已經70歲的徐忠祥為民愛民之心依然熾熱。被授予江蘇“最美基層干部”稱號的他,習慣每天去田里走走看看,習慣大家喊他一聲“老書記”。□ 本報記者 顧介鑄 通訊員 葉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