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為江蘇基層文藝院團,10年來,漣水淮劇團始終堅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寫百姓事,演百姓戲,贏百姓心。
寫百姓事,必須真也必須實。這些年來,我們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服務對象,先后推出《村里來了花喜鵲》等,真實呈現蘇北農村10多年的發展;創排“黨員三部曲”,目前已推出《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個管得寬》,塑造基層黨員干部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先鋒形象。因為反映的都是新時代農村的變遷和農民的進步,群眾既是“劇中人”又是“劇作者”,想看愛看、可知可感。
演百姓戲,非常值也非常愛。為了創作出能夠真實體現百姓生活的作品,主創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采風,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積累。菜場里,觀察買菜的市民;公交車上,與乘客侃市井萬象;下鄉演出,與干部群眾話家長里短、談酸甜苦辣。我們把送戲下鄉當成“走親”,小鎮街道、村部禮堂、鄉間空地,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是舞臺,每年演出120多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雖然累,但覺得很值。
贏百姓心,既聚智也聚力。我們劇團的演員都來自農村,熟悉農民,熟悉農村生活。面對群眾的精神需求、審美追求、欣賞訴求,我們堅持用時代主題構筑作品厚度,以群眾心聲體現作品溫度,靠精湛藝術打磨作品精度,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風情風俗入了戲,鄉音俚語成了詞,演出的劇目更為百姓接受、更能感化百姓、更加鼓舞百姓。劇中塑造的正面典型人物,成了群眾學習的榜樣。
幾年來,我們所創作的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小戲小品優秀劇目獎、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許多獎項,劇團兩次進京演出,被譽為淮劇“漣水現象”。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多演戲、演好戲,不斷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翟永軍
(作者為漣水縣淮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