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京 > 正文
    這個暑假,南京大學生紛紛走進社會實踐大課堂
    2025-07-23 15:53:00  來源:南京文明網  

    在鄉野的阡陌里丈量民情,在基層的課堂上傳播知識,或是用專業智慧為社區點亮微光……這個暑假,南京高校的大學生們走出校園“象牙塔”,用腳步丈量青春,在社會實踐的廣闊天地里書寫成長篇章。

    暑期支教:為鄉村孩子插上“科技的翅膀”

    “飛機為什么能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皖風陵韻”暑期支教團的常懿韜在第一節課提出這個問題時,面對的卻是孩子們的沉默。但支教團成員們沒有氣餒,他們用動畫演示伯努利原理,借圖片認識機型,帶孩子們模擬塔臺指揮。到了第三天,當同樣的問題被提出時,終于有孩子舉手回答:“是因為機翼上下壓力不一樣!”漸漸地,孩子們不僅知道了“殲-20”的特點,還能頭頭是道地討論“客機和戰機的區別”。

    這支由近20位南航青年組成的支教團,暑假伊始便來到涇縣。除了航空航天知識,他們在“趣味英語”課堂上通過游戲、情景對話等形式,鼓勵孩子們“張開口,勇敢說”,在輕松氛圍中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南京多所高校的暑期支教團也像南航學子一樣,利用假期奔赴全國各地。他們帶著知識走進鄉村,在帶領孩子們沉浸式學習的過程中,以知識為筆,助力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展開。

    遇上“非遺”:讓古老藝術換新顏

    當年輕大學生在暑期與非遺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南京工業大學的“00后”們給出了答案——他們“玩轉”刀鋒鎏金,讓金屬版畫“活”起來。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同學們,在連云港溯源雕刻藝術“孔望山摩崖造像”時,發現工匠們運用陰刻線描與淺浮雕結合的傳統技法,將藝術轉化為獨特的東方審美表達。隨后,他們深入探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付學軍的金屬版畫工作室,聽其講解這項工藝的歷史淵源和制作技法,感受其中承載的匠心與堅守。青年傳承人王爍然分享的創新理念,讓同學們看到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可能。

    為讓金屬版畫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實踐團構建起“線上+線下”立體化傳播矩陣。直播間里,成員們化身“非遺推介官”,生動講解工藝細節與藝術特色;南京白馬社區的“智趣”非遺課堂上,他們為兒童設計互動體驗課,將現代科技元素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知工藝精髓與文化底蘊,為非遺代表性傳承播下創新火種。

    用專業知識:賦能鄉村振興與治理創新

    如何用所學知識助力鄉村振興與治理創新?南京的大學生們在暑期給出了生動實踐。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菊香振興路,青春強國行”實踐團跨越千里,來到黑龍江省綏棱縣。剛到目的地,同學們就直奔田間地頭核實作物數據。在靠山鄉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智能溫控大棚里木耳靜臥、甜瓜飄香。親眼見證書本上的智能農業設施與水肥一體化技術落地生根,同學們備受鼓舞,為后續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在綏棱縣,同學們的腳步遍布各處:后頭鄉“公益銀行”的創新積分模式,讓他們看到基層治理的活力;整理出的十年人口機械增長率曲線,把準區域發展的脈動;縣自然資源局檔案室里的規劃申報書,勾勒出縣域未來的藍圖。穿行于向日葵、黃瓜、番茄織就的綠廊,看著穩步增長的農民可支配收入數據,同學們真切感受到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變化。

    與此同時,南京林業大學林草學院、水土保持學院保護專業的師生們也深入基層。他們走進老山林場,向村民宣傳竹節蟲科普知識:“這類植食性昆蟲食量小,對人類和植物無害,沒有毒腺,也不傳播疾病,作為自然界的偽裝大師,還有一定的科教和觀賞意義。”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制作科普手冊與展板,用專業知識消除大家的誤解。(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姜靜)

    責編:孫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