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糕團制作行業,陸小星推動傳統技藝創新發展,以“蘇式糕點+文旅”模式打造吳江震澤美食名片,聯動村集體合作社建立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帶動農戶人均增收。
人物名片
陸小星,蘇州仁昌順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面點師,吳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仁昌蘇式糕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扎根傳統糕點文化傳承,二十余年來奔走各地尋訪古法技藝,讓非遺在“煙火氣”中綻放。自2014年起,他帶領團隊開展“仁昌順蘇式糕點非遺課堂”,十年間走進超百家學校、企事業單位,舉辦活動超千場,吸引數萬人體驗。2025年,仁昌順蘇式糕點非遺活態文化館開館,展出500余件明清糕餅印模,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讓數萬人在手工體驗、陳列展示中感受到源遠流長的非遺魅力。他還帶領企業亮相“水韻江蘇·相約澳門”等國際文化交流平臺,讓蘇式糕點從江南水鄉走向世界舞臺,讓中式糕點和江南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中。他曾獲鄉土人才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稱號。
堅守初心
傳承古法技藝
在吳江區震澤鎮,仁昌順的定勝糕家喻戶曉,是當地美食的代表之一。孩子考試前、家庭聚餐時,咬一口定勝糕以求好運,早已成為震澤人的生活習俗。而這背后,凝聚著陸小星對蘇式糕點非遺技藝的執著堅守與傳承。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陸小星出身于手工藝家庭,自幼便深受手藝人專注、認真態度的熏陶。在幾經輾轉,拜師第五代蘇式糕點傳承人莊春福,投身糕團制作行業后,師父們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讓他欽佩不已,也堅定了他傳承老祖宗手藝的決心。在他的辦公室里,擺滿了從舊書攤淘來的傳統糕點制法書籍,這些都是他探索和復原傳統美食的珍貴資料。
還是學徒時的陸小星,就已經跟著師傅的腳步“說走就走”,6年的時間里陸小星和師傅穿梭在小街小巷,尋找老手藝人,研究追溯糕點模具,“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成為了陸小星的關鍵詞。
而如今,為了復原瀕臨失傳的糕點,陸小星也跟著當年師傅帶他的模樣,不辭辛勞地踏上了傳承復興的道路。他常常凌晨開車趕路,只為拜訪那些年近百歲、技藝精湛的老師傅,親耳聆聽他們的教導,親眼觀摩糕點制作過程。在他看來,只要是為了做好糕點,再遠的路途都值得。“情懷支持著我,如果我不去撿起這個東西來,基本上都失傳。”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他,依然活躍在恢復江南地區特色糕點古法制作工藝的探索之路上,懷著滿腔熱忱,努力讓老味道延續下去。
多元推廣
培育非遺傳承新生力量
如何讓蘇式糕點非遺技藝走進年輕一代,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這門傳統技藝?陸小星在用心做好每一塊糕點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推廣方式。
自2014年起,陸小星和團隊開啟了非遺課堂和研學活動,創辦“仁昌順蘇式糕點非遺課堂”。他們走進震澤及蘇州大市范圍內的各大中小學、職業學院以及企事業單位,截至2024年底,十年間活動開展上千次,平均每月4次。在震澤實驗小學的蘇式糕點教室里,孩子們在師傅的指導下認真學習扯面、和餡、裹包、搟面等制作步驟,在親手制作中感受非遺的魅力。這些活動讓數萬人體驗非遺、愛上傳統文化,為非遺傳承鋪就了更廣闊的道路。
陸小星還面向社會公開招徒,期望吸引更多熱愛糕點文化的年輕力量加入,目前已招募徒弟9人。作為蘇式糕點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他累計講授《蘇式糕點制作技藝》等課程200多次,培訓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賽20多人,為相關企事業單位培訓約300人,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糕點制作人才。
2025年3月31日,隨著仁昌順蘇式糕點非遺活態文化館的開館,陸小星的非遺傳承道路又有了新的發展起點。館內跨越明清兩代的500余件糕餅印模首次系統性展出,與200多款現制糕點共同構建起穿越時空的“味覺記憶場”。這些收藏和展示的古老模具,讓更多游客感知和感受震澤的老底子文化,而通過這些模具制作的糕點,也通過更多外地食客之口,將源遠流長的非遺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走向世界
傳播蘇式文化與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蘇式糕點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陸小星和他的仁昌順功不可沒。仁昌順作為吳江區蘇式糕點制作技藝傳承單位、江蘇省老字號單位,受邀參加 “水韻江蘇·相約澳門” 江蘇文化嘉年華,兩款經典產品的現場技藝展示,贏得了澳門人民的贊嘆與喜愛。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80歲生日私宴上,特意指定仁昌順的 “蘇式壽餅”,品嘗后贊不絕口。
在推動蘇式糕點走向世界的同時,仁昌順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合作,定點采購制作糕點的特色農產品,解決農戶農產品滯銷問題,鼓勵農戶集中連片種植。企業還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提高了農戶種植積極性,目前農戶人均收入提升至10800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
如今,仁昌順已成為震澤古鎮的美食名片,吸引著周邊城市的游客前來品嘗定勝糕。店內各類非遺糕點琳瑯滿目,不僅暢銷江南水鄉,還走向全國各地。陸小星計劃將門店拓展至蘇州市區、上海等地,讓仁昌順的招牌更加響亮,讓蘇式糕點文化品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中式糕點和江南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