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頭連著歷史文化,一頭牽著百姓民生,作為城市更新項目,彭城七里串聯起云龍山、回龍窩、戶部山等235個歷史文化遺存,也承載著社區、街區、景區的多重功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彭城七里建設時,將歷史與周邊建筑、環境充分融合對話,在這條文脈上,沿線社區、街區、景區形成了獨特的聯動模式。
本報今起推出《彭城七里訪“三區”》系列報道,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一同挖掘彭城七里沿線最鮮活的場景。
歷史傳承+民生改善,讓幸福升級
本報記者 孫亞妮
春日的彭城,處處涌動著新氣象:退休的社區書記胡景英換上紅馬甲做起文旅志愿者,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快哉亭公園在分階段改造中煥發青春,彭城七里沿線的居民推窗可見仿古屋檐與現代設施交織的街巷……
回眸這些年,我市著力推進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項目,既填補民生洼地,更提升城市品質。彭城七里,已然成為群眾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有“溫度”,更有活力。
在位于云東文化街區的彭城歷史文脈城市更新工程建設現場指揮部,一張巨大的設計圖標注了“彭城七里”的7個文脈片區。這是具有鮮明“徐州標識”的城市更新項目。
2023年,一項以“彭城七里”命名的徐州市歷史文脈建設工程啟動。該工程南北長約3.5公里,涵蓋周邊7平方公里區域,沿途分布著2個歷史文化街區、12片歷史地段、45處文物保護單位,集中了徐州老城的精華。
彭城七里位于老城區,“七”契合了文脈軸線南北長7華里、更新片區面積近7平方公里、劃分7個更新單元;這個“里”字,不僅是長度單位,還有居住片區、街巷、故鄉的含義,符合城市更新以片區為改造單元、以人為本的理念。
彭城七里的建設在賡續歷史文脈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通過微更新方式進一步補齊民生短板、補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欠賬,順應百姓期盼。
建立體停車樓、建網紅智慧型農貿市場、鋪設市政管網、進行市政道路整治……眾多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項目,在彭城七里整體規劃打造中接連開啟。
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茖W謀劃、統籌推進,2025年,隨著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項目的穩健步伐,一幅框架布局愈發清晰、宜居生活愈發幸福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春日的清晨,暖陽照耀著彭城大地,市區仿佛披上一層薄薄的金紗。放眼望去,街道整潔、高樓林立,處處生機勃勃——
文廟街區滄桑古墻鐫刻流金歲月,玻璃幕墻展示新城時尚,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生;
剪子股老街正在進行老街舊巷再次改造升級,道路干凈平坦、商鋪整潔有序,市井煙火氣依然濃郁;
快哉亭公園、云龍山風景區等多處景觀改造工程陸續完工,鮮明的“徐州標識”,用文化點亮城市空間;
……
近年來,隨著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徐州正上演著一場歷史傳承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讓沿線居民在古城的煥新中,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老胡有了“新身份”
“請問一下,從這到云龍湖有直達的地鐵嗎?”
“哎呀,你不如直接乘坐彭城七里定制文脈線公交,比坐地鐵還方便,順路還能打卡其他景點!”
在今年清明假期,戶部山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一位精神矍鑠、身著志愿者紅馬甲的白發老人,正熱情地回答著游客的問題。她就是“陽光蓮花”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的一員——胡景英。
近年來,作為游覽彭城七里的重要一環,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地。
而緊鄰戶部山的蓮花社區,也將志愿服務延伸到街區。蓮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陽光蓮花志愿者們,主動承擔起給游客答疑、文明引導、大件行李寄存等志愿工作。
“我們現在有50多名文旅志愿者,大家對這一片可以說是了如指掌,都是‘活地圖’!”胡景英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社區志愿者為啥會把服務游客當常態?
“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適的環境,不僅能讓游客玩得開心,也會讓徐州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更好!”蓮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蔣靜表示。
胡景英穿梭在戶部山的古建筑群中,不時會聽到鄰里熱情的招呼聲。
“胡書記,您今天又來啦!”“老胡,今天又給多少游客指路啦?”
原來,胡景英退休前擔任石磊社區黨委書記,為社區居民服務了十幾年,也對周圍的社區情況十分了解。
“退休后,社區組織我們這群老黨員來做文旅志愿者,每天都能幫助別人,成就感滿滿?!焙坝⒄f,自己現在每周都參與五六天的文旅志愿服務。
在家門口當起文旅志愿者,不僅讓“胡景英”們有了新的身份認同,更方便了來徐州的游客們。
對于奔著彭城七里打卡的人,戶部山往往是他們在徐州的首站。
“現在只要在小紅書搜索徐州旅游攻略,十個帖子中,九個都會提到彭城七里!一條線串聯起徐州的歷史文脈,我們一下高鐵就來打卡了。”來自河南商丘的游客張梓晨和朋友還特地換上了一身國風服飾,以陽光下的古建筑為背景拍照?!靶液糜龅搅撕⒁蹋瑤覀儼研欣畲娴搅松鐓^中心,不然這會拿著大包小包,去哪里都不方便。”
游客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戶部山的古建筑群間,游玩的喜悅與志愿服務的溫馨場景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馨動人的畫卷。
●社區有了“新風景”
春天的快哉亭公園,百花盛開、綠樹成蔭,處處都充滿生機。連日來,不少中小學都把這里當成春季研學活動的首選。
4月7日,一群身穿蘇堤路小學校服的孩子們,走進了快哉亭公園。
“老師老師,這里和蘇軾有什么關系呀?”
“那關系可大啦,‘賢者之樂,快哉此風’,可以說這座公園的名字,就是根據蘇軾的這句話起的!”
面對孩子們的疑問,老師一一解答,并仔細給他們講解了快哉亭的歷史和當今。
快哉亭公園南臨建國東路,西連解放南路,位于老城區核心區域,它是徐州年代最為久遠的園林公園,也是市民日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作為彭城七里沿線的重要景點之一,公園的提檔升級改造工程已于去年10月底全部完工。
從快哉亭公園北門步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與精心布局的綠化帶。沿著寫有“快哉亭公園”字跡的照壁深入,一排排新植的樹木與花卉競相綻放,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香,讓人心曠神怡。
“老馬,今天怎么這會才來!”
上午8時30分,72歲的馬玉國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快哉亭公園,為了送孫女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他比平時晚了一會兒。
清風輕拂,送來悅耳的鳥鳴,幾位老友早已在園內擺開太極陣勢,他們身著白衫,隨著行云流水般的動作恣意舒展身體,與園內綻放的繁花、搖曳的楊柳綠絲相互映襯。
看似平常的一幕,是快哉亭公園日常景致的生動縮影。
“你不知道,當時說公園要改造,我們又期待,又有點抵觸?!瘪R玉國告訴記者,當時主要是擔心改造期間不能繼續到公園里鍛煉?!安贿^沒想到,改造是分階段進行的,改造完一處就撤掉圍擋接著修下一處。非但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活動,還增加了很多健身器材!”
近年來,我市對快哉亭公園進行了多次提檔升級改造,充分考慮各年齡段游園群眾的需求,通過文脈傳承、功能增添、空間織補、活力營造等方式,不斷提升公眾的體驗感。
為此,不少游客也將快哉亭公園列入了自己的旅行清單,這座“老公園”正在展現著“新活力”。
●居民有了“新生活”
55歲的王靜在戲馬臺旁的文治巷生活了近30年,小巷里店鋪林立,商店、縫紉鋪、理發店隨處可見。
“云龍區幼兒園、徐師一附小、市中醫院都在附近,住在這里,到哪都方便?!边@兩年,王靜家樓下的蘇記丸子湯和馬市街饣它 湯都是網紅店鋪,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很多外地游客排隊品嘗?!耙婚_始還覺得人太多,自己都排不上隊了。不過,現在覺得因為游客們的到來,讓我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近幾年,云龍區先后對戶部山建筑外立面、道路廣場、街道綠化、燈飾亮化等方面進行了整治,社區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從文治巷出發,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最近的地鐵站,一路上隨處可見共享電動車、公交站臺。
“這段時間,云龍湖、云龍山、彭祖園的杏花、櫻花都開得正旺,我也跟著游客一起坐彭城七里定制文脈線公交游玩?!蓖蹯o笑著告訴記者,一張車票就能來回打卡多個賞花地,又方便又劃算。
補齊老舊小區改造、道路修整等短板,彭城廣場周邊的老舊小區經過外立面改造和環境整治后煥然一新,戶部山老舊小區環境得到改善,云龍山周邊生態得到修復和提升,贏得了市民的交口稱贊。
生活設施同樣得到升級的,還有位于彭城街道的石磊小區居民。
近年來,隨著彭城七里建設的深入推進,周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斷升級。最近這些天,在石磊小區,工人們正忙著拆除老舊防護網、安裝斷橋鋁窗戶,一派熱火朝天的改造景象。作為“背街里巷”的石磊小區,曾因設施老化、環境雜亂,與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形成反差。
據了解,石磊小區外立面提升工程自4月初全面啟動以來,共涉及200余戶居民。按照當前施工進度,整體工程預計在“五一”前可全面完工。
城市更新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更是對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增設停車位,修補片區內破損道路,規范城市道路標志,配建社區服務中心、適老適幼化設施、健身休閑公共活動設施……在彭城七里的沿線社區,居民們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方便。
城市更新讓社區煥發新活力
孫亞妮
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藏在細節里。
徐州歷史文脈——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項目,不僅關乎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完善周邊設施、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舉措。
這些年來,從沿線的特色文化空間,到傳統街巷的改造升級,徐州用“繡花功夫”改造提升老城風貌和人居環境,不僅刷新了城市“顏值”,更讓市井煙火與自然詩意悄然相融。
城市更新不應是大拆大建,留住煙火氣,才是城市更新的真諦。從老舊小區的改造,到周圍配套設施的升級,“15分鐘生活圈”從概念落地為觸手可及的生活便利。當本地居民也能享受到文旅發展帶來的“紅利”,當小巷老店在游客浪潮中尋到新商機,公共服務的外溢效應,也悄然打破了“原住民”與“外來者”的邊界。
從快哉亭公園的提檔升級,到戶部山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城市更新的“小步快走”,讓傳統建筑與現代服務設施有機融合,也讓歷史空間真正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櫥窗里的展品。
城市更新要轉變治理模式,少一點“居高臨下”,多一些群眾視角?!瓣柟馍徎ā秉h員志愿者服務隊成員胡景英從社區書記到文旅志愿者的身份轉換,不僅是個人價值的再實現,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動注腳。將社區服務半徑從居民拓展至游客,社區也成為彰顯城市文化,增進各類人群情感聯結的新空間。當老街坊們自然融入導覽解說,當特色店鋪主動升級服務標準,市民便從城市更新的“見證者”,轉變成了“參與者”。
“小空間”折射“大民生”,城市更新賦予社區新活力。順應群眾期待,因地制宜、找準切口,瞄準痛點難點,定能讓群眾的“需求清單”不斷轉化為“幸福實景”。本報記者 孫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