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淮安 > 正文
    淮安市淮陰區:“三端發力”繪就鄉村善治新圖景
    2025-07-04 14:49:00  來源:淮安日報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淮陰區立足基層、精準發力,以法治思維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創新構建“前端合法性審查—中端法治生態建設—末端矛盾糾紛化解”全鏈條治理體系,讓法治文化浸潤鄉村社會肌理,用多元調解機制織密穩定防護網絡,推動矛盾糾紛在基層末梢實質化解,不斷提升鄉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繪就鄉村善治新圖景。

    筑牢合法性審查“前沿哨所”

    “這份道路工程合同的第5條違約責任條款表述模糊,存在法律風險。”日前,掛鉤服務淮陰區南陳集鎮的公職律師李曉玲在給某村進行“法治體檢”時精準指出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有效規避了潛在法律風險。這是淮陰區做實鎮街合法性審查“前端”,以“小切口”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縮影。

    今年以來,淮陰區積極探索法治政府建設新路徑,創新構建“制度+隊伍+資源”三位一體合法性審查機制,為區域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勁法治動能。在隊伍建設方面,淮陰區組建一支結構多元、專業過硬的合法性審查隊伍,由分管領導牽頭,吸納政府法律顧問、司法所工作人員等專業力量,形成覆蓋行政決策、合同審查、文件把關全領域的審查合力。同時,建立科學的分類管理制度,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對提請審查事項進行精準分級分類。依據合同性質、復雜程度,靈活采取獨立審查、協助審查、聯合審查等模式,確保各類涉法事項“應審盡審、審必有果”。

    自2024年該機制運行以來,累計審查71份合同、為1件村規民約把關,涉及合同總標的超4374萬元。憑借嚴謹細致的審查工作,實現行政復議“零糾錯”、行政訴訟“零敗訴”,有效防范法律風險,維護政府公信力。

    此外,淮陰區充分挖掘公職律師隊伍潛力,將其納入合法性審查工作體系,作為專業力量的有益補充。在憲法宣傳周、農民工學法活動周等重要節點,組織公職律師開展專題法律培訓,系統講解憲法和行政法知識,提升基層干部法律素養與依法履職能力。

    鍛造法治鄉村“神經中樞”

    25歲的淮陰區南陳集鎮雙莊村黨總支書記李鳳君是全區最年輕的“法律明白人”,她用方言普及法律,已調解糾紛37起。在淮陰區各鄉村,像李鳳君這樣的法治“播種者”共有1948人,構成覆蓋259個村(社區)的普法網絡。漁溝鎮漆蘇川51次登門調解宅基地糾紛,丁集鎮姜海連15年如一日穿梭在田間地頭,他們用鄉音土話讓法律走出書本、走進鄉間。

    今年以來,淮陰區多維發力做優法治鄉村建設“中端”,實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將一批“網紅村書記”培育成特色“法律明白人”,重點關注土地糾紛、婚姻家庭、勞動糾紛等領域。同時,搭建多元陣地,在鎮街法治文化公園的基礎上,先后建成憲法主題公園、民法典公園、法治文化街區等12個法治文化休閑區域,打造集休閑、娛樂、普法于一體的綜合性法治休閑陣地。創新法治文化傳播模式,以“韓小帥”普法IP為抓手,開展進校園等多元趣味普法活動,推出系列文創產品,提升普法影響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指導各村(社區)建設一批憲法學習室、法治健康步道、法治文化長廊,通過法治飛行棋、法治視力表、個性簽名墻等載體,增強普法實效性。

    構建矛盾化解“終端網絡”

    “多虧了‘老管家’,難題迎刃而解!”日前,淮陰區帝景豪庭小區菜鳥驛站經營者感慨道。曾幾何時,這家位于地下車庫的驛站,因取件高峰時段與居民下班通行高峰“撞車”,引發了一系列矛盾。

    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淮陰區“老管家”物業調解室迅速行動,聯動住建、消防、街道等多個部門,緊急召開協調會。“老管家”調解員憑借豐富經驗和專業素養,提出了“雙向整改”的方案:一方面,要求物業不得再以任何理由阻礙驛站正常經營;另一方面,驛站必須加強高峰期的車輛引導工作,合理規劃取件路線和停車區域。經過多輪協商與溝通,最終雙方達成一致。

    如今,帝景豪庭小區地下車庫恢復了往日的秩序,驛站生意如常,居民出行也暢通無阻。這一案例生動展現了淮陰區多元調解機制在破解物業糾紛中的高效協同作用,為構建和諧社區提供了成功范例。

    為做強矛盾糾紛化解“末端”,淮陰區創新成立“老管家”物業調解室,打造城區解紛“終點站”。組建由司法局老干部、老黨員、老公證員、在職公職律師和社區志愿者等組成的調解隊伍,構建“銀發力量+專業智庫+網格觸角”的多元共治格局。創新“數據預警+主動服務”雙軌機制,一軌對接12345平臺,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模型,分片聯動王家營街道、長江路社區、住建部門開展“清雷行動”,糾紛提前介入率達67%;另一軌打造“線上預約+線下巡調”服務網,通過線上申請、主動介入、部門對接、下沉社區四種收案方式,分流至“老管家”調解員處調解。推行“調解+”全周期治理模式,在8個社區設立巡回調解崗,打造“調解+普法+監督”全流程服務鏈條,對復雜糾紛啟動“社區+部門+專家”聯席調解機制,多方協同快速處置。調解室成立以來,共接受法律咨詢378件,受理矛盾糾紛137件,化解矛盾糾紛136件。

    此外,該區用活“三顧茅廬”調解法,通過“鎮村協同+數據賦能”,村級自主化解率達92%,鎮級兜底化解成功率98%,涉農糾紛同比下降45%,推動農村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復雜問題梯次解決。

    從合法性審查的“源頭把控”到法治鄉村建設的“浸潤滋養”,再到矛盾化解的“終端治理”,淮陰區通過“三端發力”構建閉環治理體系,讓法治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

    ■融媒體記者 張 祥 左文東

    通 訊 員 惠 敏 葛 雅

    席 婷 李能白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