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神獸”出籠。鹽城東臺市關工委抓住契機,精心組織鎮、村、學校關工委扎實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傳送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主題宣講,才藝展演,演講,宣誓,活動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生動形象,寓教于樂。鹽城東臺市廣大青少年群情昂揚,度過了一個意義豐實的七彩夏日。
一支歌,一首詩,激發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
7月5日下午,梁垛鎮四港村關工委舉辦“唱響紅色歌曲,傳承革命精神”活動。100多名中小學生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接著觀看視頻《海棠血淚》,4名學生共同朗誦詩歌《海棠血淚到底是什么》。同學們了解到中國版圖由形如一片美麗的海棠葉縮變成雄雞狀的悲壯歷史,內心深處燃起愛國、強國的熊熊烈焰,大家舉手握拳,共同宣誓,化激奮為行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幅字,一張畫,凝結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
7月10日,市實驗小學關工委組織“紅色傳承”主題書畫才藝展演。同學們揮毫潑墨,書寫革命先烈的愛國詩詞,精心摘錄崇德向善的名人名言。以書法之美,謳歌革命前輩,致敬先哲大師。在繪畫活動中,同學們用稚嫩的筆觸,描繪了先烈的英勇形象,展現了他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聚焦于革命戰爭的壯闊場景,讓人追溯那個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同學們盡心領悟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每一幅書畫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思考。大家紛紛表示,愛國從我做起,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少年。
一口閘,一條船,銘記穿越時空的偉大傳承
八月暑蒸,海風獵獵。弶港鎮關工委將青少年帶到本鎮百年水利文物——三門閘。登閘遠眺,黃海滔滔,正如范公所云:“秋天響亮頻聞鶴,夜海瞳昽每見珠”。壯景在前,老干部現場講述三門閘在東臺墾殖的作用。民國初年,張謇移民。筑堤圍灘,興墾植棉。為泄洪擋潮,投資建閘,1926年落成。斯閘三門,石條筑成。從此,排澇降漬百萬畝,沖淤保港30年,范公堤東堿地遂成良田。棉地綠,花如雪,歸舟泊,檣如林。農漁共生。而且,弶港鎮是個紅色小鎮,1941年,漁民就將自己的漁船組成浙滬蘇魯海上秘密運輸線,支持新四軍,馳騁、運輸軍需民用物資萬余噸,時譽“紅帆”。故事成為電影“51號兵站”原型。青少年們聆聽故事講述,東望黃海,心潮起伏,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空前高漲。
一幀合影,一本舊書,培育同心奮進的家國情懷
處暑之際,熱雨滂沱。南沈灶鎮關工委“五老”講述老物件故事,正在進行。該鎮發動青少年追尋紅色基因,尋訪隊史老物件,濃墨重彩推進“老少同聲愛國情,同心奮進新征程”。學生趙志航找到一本舊的、殘缺的“少先隊員手冊”,但當年毛主席佩戴紅領巾與少先隊員合影的珍貴照片,卻完好可辨。同學們爭相傳閱,引發共鳴,知道知隊、愛隊,要為隊組織獻一份力、添一份光。吳雨晨同學尋得《劉志丹少先隊》這本書,如獲至寶。書中描述與軍閥土豪勢不兩立的兩個窮孩子,在陜北找到救星共產黨。終因過度疲勞,昏倒在雪山上。恰好,劉志丹同志帶著隊伍經過這里,把他們救活了。他們兩個和幾十個與他們一樣來找紅軍的孩子,正式組成了少年先鋒隊。在過去烽火漫天的征途上,有少年兒童可歌可泣的事跡。“隊史老物件”征集活動的開展,引導了少先隊員了解光輝歷史,傳遞精神力量,賡續紅色血脈。少先隊員們感到:作為新時代少先隊員,要志存高遠,勤奮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刻準備著。(東臺市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