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為期5天的揚州仁豐里“魚里千年·‘粽’會遇見”端午民俗文化節落下帷幕。6月3日-4日,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中國新聞》《午夜新聞》5個欄目先后11次,從不同角度報道了端午節仁豐里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活動。
這場由廣陵古城管委會、廣陵區融媒體中心、廣陵區文旅局、廣陵區城市管理局、汶河街道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民俗文化節活動,為本地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穿越”之行。逛市集、射五毒、祭先賢、看表演、賞非遺……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將傳統端午習俗全方位“端”到市民游客面前。一時間,微信朋友圈、抖音小視頻里,這條千年古街火爆“出圈”。
專家說
家門口的街區經濟盡顯風流。仁豐里結合端午節,找到文化遺產利用的新突破口。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街區經濟、市井煙火亟待激活復蘇,仁豐里“借題發揮”,用一場傳統節慶的文化再現,為歷史文化街區、揚州的“城市客廳”拉高了人氣、刺激了消費,也留住了鄉愁、留下了回味。
——揚州雙博館名譽館長、運河文化專家顧風
一塊“綠豆冰糕”賣脫貨 “人間煙火”回歸
6月4日下午,家住西區的王女士專程趕到仁豐里的“向里咖啡店”。
一進門,王女士就詢問:“老板,綠豆冰糕還有嗎?”
“還有最后兩盒。”咖啡店老板王燕說。
“要,我全都買了。”王女士打開微信支付的同時,遞上一枚“仁豐通寶”創意消費券。
端午節期間,“向里咖啡店”的綠豆冰糕成了“搶手貨”,不僅口感冰涼、細膩,還附帶“前程似錦”“未來可期”等美好寓意。
咖啡店老板王燕、徐海燕是一對表姐妹,今年初將“向里咖啡店”開進了仁豐里。“綠豆冰糕純手工制作,半個月前就開始備貨,沒想到三天就賣脫貨了。”王燕一邊招呼顧客,一邊向記者介紹,這幾天她們共賣出300多盒綠豆冰糕,每天都在加班制作。
端午節期間,仁豐里53家文旅商戶全面復市,組建仁豐里文化產業聯盟,結成“小巷經濟共同體”,創新眾籌“仁豐通寶”創意消費券,累計發放1300余份價值20元的“仁豐通寶”和街區通用抵扣券。
“憑一枚‘仁豐通寶’,可在街區任意一家商戶抵用20元,街道給予部分補貼。”汶河街道社會事業局副局長朱涓說,政府補貼、商戶抱團,讓古城非遺文化通過學、品、游、購、娛的形式得到活化傳承。值得一提的是,“仁豐通寶”本身也是文創產品,形似銅錢狀,為漆工制作。“許多游客不舍兌換,而作為紀念品收藏。”
一枚小小的“仁豐通寶”成為仁豐里53家文旅商戶的“招財寶”。朱涓說,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一場民俗節重燃了古街的煙火氣,重振了消費信心和街區創客的創業信心,讓商戶們“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6月1日至5日,逾3萬人次參與民俗文化節。以節為媒、文化搭臺、消費唱戲,讓歷史街區在傳統節日中大放異彩。
一張“通關文牒”蓋滿印章 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端午小長假里的仁豐里,一幢幢古色古香的住宅,一面面古韻洋溢的店招,乃至一塊塊整齊排列的青磚,都散發著獨特的“端午味道”。
6月4日上午,仁豐里原住民馬女士領著兩個孩子,穿梭于每一個文化空間、文創攤位,體驗著雕版印刷、手工編織等民俗項目。每完成一項,馬女士都會拿出一張“通關文牒”,蓋上一個打卡印章。
“‘通關文牒’打卡的形式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在‘玩中學’也讓傳統文化‘跳出’課本、觸手可及。”馬女士說。
“端午祭先賢”“一人劇場”、端午主題市集……民俗節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了諸多外地游客前來打卡。
“你們選一款,我幫你們帶回去。”手工編織飾品攤位前,來自河南的游客焦一涵拿出手機,為遠在老家的親戚視頻直播,一下子購買了10根五彩繩和不少鴨蛋網。
走在700米長的仁豐里主干道,沿途看到木偶工作室、流連梧桐院、永樂琴坊等文化空間,數十個主題各異的商鋪,現代與時尚相融,文化與創意疊加,帶領市民游客在這條保存完整的唐代“里坊制”格局歷史街區中穿越,感受別樣的古與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汶河街道原文化站站長、非遺剪紙大師龐建東說,中高考臨近,由仁豐里創客丁家菲創作的“文昌結”手工編織飾品成了“網紅爆款”,采用古法文昌結的編法,結合青綠色調,有“文運昌盛”的美好寓意。
龐建東認為,街區中的藝術家、匠人們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產品推陳出新的重要源泉。
一筐“金黃枇杷”免費品嘗 盡顯古城共享善治
時下正是枇杷成熟的季節。這兩天,仁豐里91號門前每天都會擺出一筐金黃枇杷,讓市民、游客吃在口中、甜在心里。
一筐枇杷、一塊牌子,“嘗鮮自取”四個大字讓大家不禁疑問。仁豐里91號住戶胡博文釋疑,家里種了一棵枇杷樹,結滿成熟的果子,便摘下一些與市民、游客分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咱仁豐里的‘待客之道’。”
一句“待客之道”,胡博文這么說,張呈生這么做。
仁豐里82-1號是當地有名的“最美庭院”,“勺池園”內花木繁盛,敞開大門歡迎八方來客。71歲的“園主”張呈生忙著給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古城文化故事。
“小長假三天,我先后接待了200多位游客。”張呈生笑著說,他家是社區“我家大門常打開”活動的重要一員,“我會繼續講好仁豐里的故事,講好老揚州的故事,讓更多市民游客了解原汁原味的古城文化。”
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存續的精神內核。截至目前,街區通過成立法人企業以“收租儲”方式將老舊、破危、閑置的公私房,集中收儲給街道統一招商運營,有效拓展了文化場所空間,共引入非遺文化工作室27家、特色民宿6家、公共活動空間8處。2021年9月,街區保護與利用工程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項目類一等獎。
“讓游客愛上一座城,先要讓他愛上這里的人。”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鐘蕾說,多年來,我們接力建設仁豐里街區有機更新項目,建設好揚州美麗宜居、共享善治、熱情文明的“城市客廳”,得到廣大街區原住民的積極支持、踴躍參與。“我家大門常打開”,就是群眾的自發之舉。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成了古城的“義務導游”,越來越多的民居成了古城旅游的“免費驛站”,而生活在“城市客廳”的原住居民也越來越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旅游熱
揚州上榜同程旅行發布的“端午假期出游熱度增長TOP10”城市榜單
端午假期,邗江區重點景區、鄉村旅游區累計接待游客達22.5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近400萬元。
供應足
端午假期,聯誼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成交量5822噸,30個品種平均價格3.23元/公斤、同比下降10.5%,成交額1880萬元。
消費旺
全市重點監測的46家商貿流通企業實現銷售額1.5億元;
全市重點監測的16家家電企業實現營業額2850萬元。
優惠大
儀征市發放惠民券200萬元,其中餐飲券1.2萬張; 高郵市發放第二輪惠民券150萬元;江都區發放惠民券330萬元,主要面向重點餐飲、商超類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