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華夢麗:95后女孩跑出一片“希望的田野”
    2020-06-24 08:03:00  來源:新華日報  

    短發,黑框眼鏡,T恤搭配板鞋,個頭不高、一副“假小子”裝扮的華夢麗從樹上摘下黃桃,美滋滋地咬上一口。6月19日,記者來到句容市果牧不忘家庭農場時,華夢麗正帶領工人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早黃桃。

    “每天至少吃一個來判斷桃子是否達到最佳口感。”華夢麗說,自己種的是綠色食品認證的有機黃桃,一天線上能銷售4000多斤,全靠品質背書。

    占地1080畝的果牧不忘家庭農場,集觀光采摘、休閑垂釣、果蔬配送、果牧領養等12個農業項目于一體,年游客突破5萬人次,產值1500萬元,復購率達75%以上。這樣的成果,是華夢麗一點點跑出來的。

    擺地攤樹口碑,

    跑出農品銷售“大市場”

    2010年,華夢麗的父親在句容市天王鎮承包土地試水有機果樹種植,果實很可口銷售卻不佳,農場年年虧損。當時還在南京讀高中的華夢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下從事農業的志愿。

    “這孩子脾氣倔,2013年放棄重點大學和去加拿大留學的機會,去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還把長頭發剪了,說是以后干農活方便。”華夢麗的母親張杭英說,2016年畢業后,剛滿21歲的華夢麗帶上4名大學同學,組成娘子軍接手父親的農場。

    農場臨近南京市溧水區東屏鎮工業園區,華夢麗將目光投向園區里的職工。“騎上電動三輪車,放上六七筐水果,瞅準工人下班時間去工廠門口擺地攤。”華夢麗略帶得意地說,摸清各個工廠下班時間還需要一點小智慧。“早上去早點攤和工人套近乎,把工廠里面情況都弄明白了。”

    口碑,在華夢麗一步步奔跑中樹立,周邊居民都知道有個小姑娘種的水果好吃,當年就賣出1萬斤黃桃和2萬多斤梨。周邊市場穩定了,華夢麗又和團隊到南京擺地攤,先嘗后買,逐步有了穩定客戶群。

    “那段時間可以用一個黑字形容: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黑眼圈特別重;每天在太陽底下奔波,皮膚曬黑了。”合伙人王曉美自嘲說。

    轉模式強效益,

    跑出科技興農新天地

    農場走上了正軌,可華夢麗卻陷入迷茫:是要往前繼續奔跑,還是停留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2017年,華夢麗回到母校,找恩師王全智指點迷津。“那天聊到了很晚,說到最后她眼里隱約有淚光。華夢麗個性堅強,從沒見她哭過,那次她是真的急了。”王全智建議華夢麗做體驗式農業,并帶著她走訪了多家上規模的成熟農場。

    說干就干。大家統一思想后,幾個姑娘齊上陣,搭腳架、圍柵欄,體驗式農場很快有了規模。上千棵櫸樹、紫薇、紅楓,萬余棵梨樹、桃樹、甜柿樹,70畝農田、50余畝魚塘。

    在華夢麗的農場里,游客可以挖紅薯、磨豆漿、采梨榨汁、喂養小動物,盡享農耕生活的樂趣。傳統型農業模式轉換成體驗式服務型農業模式后,華夢麗的農場收益節節攀升,合伙人的年底分紅也從2萬元漲到了10萬元。

    這次轉型讓華夢麗對自己的新型農業實踐更加充滿信心,然而愛折騰的她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在參與各類展銷會、學術交流會期間,華夢麗發現市場上的草莓苗壞死率很高,如果自己的農場能研發出高品質草莓苗,不僅彌補市場空白,還可以進一步增加農場收入。

    2018年,華夢麗選擇向技術性農場轉型,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計劃打造“植物工廠”。“那時正好是夏天,實驗室里溫度有50攝氏度,在這樣的‘桑拿房’里我們待了三個多月,試了上百種配方。”合伙人繆晨晨記得,有一次草莓苗生病了,華夢麗直接拔了病株趕到指導專家開會的地方,等了一個下午才弄清楚病因。

    華夢麗的組培室不僅能培養草莓苗,還成功孕育了火焰蘭天竹、寒地玫瑰等幼苗,僅火焰蘭天竹就收到了300萬株訂單,總價值450萬元。

    共前進同富裕,

    跑出鄉村振興美畫卷

    華夢麗不忘帶著大家一起跑。目前農場帶動大學生就業12人,周邊農民固定就業40余人。

    64歲的王世祖有著幾十年耕作經驗,剛開始瞧不上華夢麗這個黃毛丫頭,現在則是心服口服。“土地租給她,地租年年漲,給她打工,工資一分不少,我和老太婆一年能掙十萬塊錢。”王世祖說。

    周邊的農民紛紛向華夢麗學習,華夢麗也很樂意向他們傳授技術,輻射近300戶。尤其在水稻種植方面,華夢麗提供稻苗讓周邊農民代種,產出水稻再以每斤高于市場價一毛錢的價格收購,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增收致富。此外,華夢麗還在內蒙古的科爾沁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開設網課,讓更多的農民從先進農業技術中受益。

    華夢麗的探索與努力,得到了“最美奮斗者”趙亞夫的肯定。“我們國家農業發展,最需要的就是像華夢麗這樣的新農人。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趙亞夫說,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華夢麗”和廣大農民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農業振興。 本報記者 錢 飛

    責編:馮曉丹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