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連云港 > 正文
    連云港67歲老人28年堅持義務修路
    2025-07-08 09:41:00  來源:揚子晚報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羅莊村,有一段跨越兩代人的修路傳奇,被村民們口口相傳。這段傳奇的主人公,是67歲的老村民李生,他用一把鐵鍬、一輛三輪車,在鄉間土路上鋪就了一條溫暖人心的“民生路”。

    退休老黨員的桑梓情懷

    羅莊村地處溫泉鎮偏東南,過去,這里的交通條件極為惡劣。每逢雨季,泥濘的道路讓人難以行走,孩子們上學需要家長背著蹚水,農用三輪車也常常陷在坑洼中動彈不得。1987年,退休老黨員李太澤看到這一幕,毅然決定義務修路。他扛起鐵锨、背起背簍,踏上了這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

    李太澤的修路之路并非一帆風順。1989年汛期,一場暴雨沖毀了村子通往鎮里的主干道,路基塌陷形成深溝,過往車輛被困。面對困境,李太澤心急如焚,他做出了一個令人不解卻佩服的舉動——拆毀自家院墻,用青磚石塊緊急封堵豁口。隨后,他又往返集鎮數十趟,肩挑背扛運來砂石填補路基。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李太澤用壞了12把鐵鍬、背爛了15個背簍,但他從未放棄。他的身影成為羅莊村的“活路標”,也深深影響了侄子李生。

    從獨輪車到三輪車的廿八載堅守

    1997年,李太澤臨終前緊握著李生的手,囑托他:“路要是壞了,你得接著修。”這句囑托,成為李生余生的“軍令狀”。從此,李生接過伯父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堅守在修路的道路上。

    李生的修路之路同樣充滿艱辛。他每天推著滿載石料的三輪車在鄉間小道上緩緩前行,鐵鍬與碎石碰撞的聲響,如同歲月的節拍,訴說著他的堅持與執著。雨季時,山洪沖刷著路面,李生用泥土填坑,卻屢填屢沖。他改用獨輪車推來廢棄水泥塊、碎磚頭,每天往返數十趟,肩膀磨出了繭,手掌裂出了血口。2005年,他咬咬牙花1000元買下一輛二手汽油三輪車,這輛銹跡斑斑的三輪車成為他的“戰友”。

    每逢集鎮日,李生都會直奔大理石廠廢料堆、建筑垃圾場,撿拾碎磚、石塊、混凝土殘渣。妻子叮囑他順路買化肥、蔬菜,他卻總把車廂塞得滿滿當當。有一次,他拉回半車碎瓷磚,妻子以為是廢品,他卻說:“這玩意兒耐磨,墊在坑底好用。”妻子哭笑不得,卻也漸漸理解了丈夫的“執念”。

    一個人到一群人的溫暖接力

    李生的堅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鄉鄰的心。越來越多村民加入修路隊伍,他們有的主動將工地剩余的混凝土碎塊運到指定地點,有的幫忙分揀石料,還有的自發組建“護路志愿隊”,每逢暴雨后便跟著李生排查險情。李生的修路行動,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的溫暖接力。

    28年間,李生修了多少條路、填了多少個坑,他自己也記不清。但村民們心里有本賬:通往田間的3條生產路不再積水,村口的“腸梗阻”路段拓寬成雙向道,就連連通鄰村的無名小路,也被他默默修補平整。當車輪碾過平整的路面,當腳步踏在堅實的路基上,羅莊村的村民們知道,這條由兩代人汗水鋪就的“民心路”,終將通向更美好的遠方。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羅莊村的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近年來,村里新建改建道路約4萬平方米、安裝太陽能燈50余盞,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村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然而,對于李生來說,修路依然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被問及何時“退休”,他望著遠處延伸的村道,目光溫和而堅定:“大伯走的時候說,路通了,人心就通了。只要我還能動,這條路就會一直走下去。”

    通訊員 蔡書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孫銳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