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jié),張家港港務集團碼頭上一片繁忙景象。沿著旋梯,門機司機黃強走進25米高的駕駛室。坐定后,他輕踩剎車,晃動搖桿,吊鉤精準“拎”起貨船上的煤炭,穩(wěn)穩(wěn)放到卡車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門機操作,在外人看來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崗位,黃強卻從中干出了樂趣和精彩。21年來,他潛心摸索,創(chuàng)造了“黃強門機操作法”“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頓起吊法”“一次到位松關法”等多個操作法,不僅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也為自己贏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最美港口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80多項榮譽。不久前,他又被省委宣傳部和省總工會評為江蘇“最美職工”。
“既然干了這一行,就要熱愛這一行,把這一行干好。”這句樸素的話,既是他每次獲得榮譽的感受,也是他一路走來的寫照。
2000年,18歲的黃強從上海港灣學校畢業(yè)后,進入張家港港務集團當起門機司機。剛開始,老師傅手里“乖乖聽話”的門機卻給了他個“下馬威”,鋼絲繩根本不聽使喚,在空中不停地打顫,鉤頭晃來晃去,整個駕駛室就像地震一樣。
面對挫折,黃強不氣餒,并暗下決心,要早日學成出師。每次練習結束,其他學員下機休息,黃強就獨自留在駕駛室繼續(xù)練習。他找來兩個水桶盛滿清水,練習起吊、穩(wěn)鉤、運行、停鉤等整套動作。即便是回宿舍睡覺,他還在心中琢磨操作要領,反思不足,以便第二天改進完善。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一年時間,黃強就掌握了全部貨種的吊運方法,打破了新司機必須經(jīng)歷三年培養(yǎng)期的規(guī)定。“大家在操作中遇到難題,都會想到找他商量。”張家港港務集團起重操作部經(jīng)理邱新忠對黃強的業(yè)務能力贊不絕口。
2003年,21歲的黃強成為張家港港務集團最年輕的班組長。當時,門機行業(yè)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只能靠老師傅傳授基本的使用規(guī)則,新司機們自己去摸索。這樣一來,培養(yǎng)一個門機司機需要很長時間。于是,黃強找來貨種資料和作業(yè)特點,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把散貨、木材、件雜貨等各類貨種整體吊裝過程進行標準化動作分解,自創(chuàng)出一套“黃強門機操作法”。如今,這套操作法已經(jīng)編印成冊,成為門機司機學習技能、提升水平的基礎教材,更成為重點難點作業(yè)的標準流程。
有了這套操作方法,黃強所在的起重操作部門機三組從未發(fā)生過一起貨物晃動掉落事件。2007年,他所在的三組被命名為“黃強組”,這也是公司首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
讓更多的新人適應甚至喜歡上門機操作崗位,黃強一直在努力。“要是沒有黃組長,我不可能留在這個行業(yè),也不可能掌握好訣竅。”作為港口唯一的女門機司機,陳莉芳在黃強的幫助和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獨立完成所有貨種的吊運工作。“黃強組”至今保持著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裝卸質量最優(yōu)、全年安全零事故”的業(yè)績。
2012年,黃強又迎來了新任務,“黃強工作室”正式成立,肩負起技術攻關革新的重任。從“黃強組”到“黃強工作室”,隨著命名的變化,黃強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港口發(fā)展逐漸進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我們的吊運技術、裝卸工藝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跟上時代的要求。”
2017年,張家港港務集團承接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重要基礎物資——水泥預制梁的裝船任務。由于該貨種體積大,且水泥澆鑄而成,并未完全硬化,稍一碰擦便會出現(xiàn)破損,讓不少司機望而卻步。
面對這個“燙手的山芋”,黃強站了出來。他每天一早就登上駕駛室反復進行試驗作業(yè),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努力,總結一套特色做法,一舉解決了預制梁易碰擦的難題。這些操作方法推廣后,水泥制品作業(yè)再沒有發(fā)生一例貨損,作業(yè)效率提升了50%,也保障了重要物資的順利裝船出口。
創(chuàng)新研制的“防傾式水泥管樁吊鉤”“集裝箱型顆粒物料轉運裝卸裝置”大幅提升裝卸效率,有效降低操作難度;“一拖多掛”和“司機理貨交接”模式,巧用時間差、妙解銜接關,每年為公司減少數(shù)百萬元人工成本支出;“抓木機卸船工藝”最大程度上追求原木作業(yè)人貨分離,大幅提升經(jīng)濟、安全效益……今年上半年,黃強又帶領大伙啟動11個創(chuàng)新項目的研發(fā),為港口高質量發(fā)展貢獻智慧。
21年來,每天擠在狹窄的駕駛室里,連續(xù)工作12小時以上,黃強卻從未想過放棄。展望未來,他希望自己能夠像釘子一樣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用匠心和恒心,做一個有價值的新時代工匠。本報記者 李仲勛 通訊員 宗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