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最美基層共產黨員︱端木銀熙:稻田里的守望者
    2021-08-20 17:36: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國亞妮) “選種育種,好多材料都是端所親自拔下來的,幾十年下來,他的右手食指發生變形彎曲,拇指指紋也磨掉看不清了。”

    這是年輕的研究人員對“端所”,常熟市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總農藝室原主任、水稻育種專家端木銀熙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在他們眼中,端木銀熙就是一面旗幟。

    五十多年來,端木銀熙在水稻育種領域埋頭苦干,潛心培育,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優系列”“常農粳系列”“常香粳系列”等37個水稻新品種。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稱他為“難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種家”。

    最樸素的夢想:育好種,讓農民吃飽吃好

    1947年,端木銀熙出生于常熟農村。“苦出身”,是他對自己早年經歷的評價。十幾歲時,恰逢三年自然災害,彼時正在長身體的端木銀熙餓得刻骨銘心。16歲那年,父親過世,剛剛初中畢業的他不得不放棄讀書的夢想,去生產隊參加勞動,掙點工分填飽肚子。18歲時,端木銀熙被推薦到公社農技站,當上農技員。從此,他的人生就和農業科技緊緊連在一起。

    只有好的稻種才能長出高產的水稻,只有高產的水稻才能讓大伙兒吃飽飯。一直在田間地頭的他,深深懂得良種對農民的重要性。端木銀熙種下一個夢想,培育好稻種,讓農民不再挨餓,吃飽吃好。

    1976年,常熟組建縣農科所,開始攻關良種培育。經過考核,端木銀熙被抽調進所,專門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越往專業的道路上走,越需要精深的知識。端木銀熙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上的欠缺,開始自學。每天上班前,他先學習兩個小時,晚上下班后再學習幾個小時,六載光陰,憑借著驚人的毅力,他拿到了大專文憑。

    對于育種人來說,實踐經驗更加寶貴。同行成了端木銀熙的老師,聽說周邊兄弟縣市的農科所很活躍,他就上門去求經。上世紀90年代結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后,更是經常主動請教。每年四月,袁隆平團隊都會召開一次雜交育種交流匯報會,端木銀熙每會必到。

    追逐太陽,一年過兩個夏天

    神話里追逐太陽的是夸父,現實里追逐太陽的是育種人。常熟地處亞熱帶,冬春季不適合稻種培育,為了加快育種的進程,每年11月中下旬在常熟完成水稻測定之后,端木銀熙便追著太陽來到海南,利用南方溫暖的冬季氣候再次育種,一直干到次年4月底。

    2021年是端木銀熙到海南基地的第26個年頭。年初,端木銀熙做了白內障手術。“身體不好就在家休息吧”,家人的勸說并沒有動搖他,沒等休息好,端木銀熙便戴著厚厚的遮擋墨鏡,再一次踏上南下之程。三亞常年高溫,紫外線強烈。常熟農科所基地位于三亞郊區的山溝里,蚊蟲成群,毒蛇出沒。工作時,端木銀熙和課題組人員必須穿上又重又悶的長筒套鞋下田。烈日炙烤下,衣服上都結出了白花花的堿斑。

    水稻開花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為了捕獲這個最佳時機,育種團隊全程守在旁邊,眼睛盯著稻穗,看著它一點點長大、開花。“由于長年在陽光下作業,汗水流入了眼睛里都顧不得擦一擦,長年累月,爸爸的眼睛受到了極大的損傷。”女兒端木紅英說。頸椎炎、眼神經紊亂、面部痙攣癥……長年在惡劣環境中超負荷工作,端木銀熙患上了多種疾病,有幾次甚至暈倒在田頭和宿舍,嚇壞了助手。

    “吃得苦中苦,方為育種人。”這是端木銀熙常掛在嘴邊的話。從田間布局到拉線移栽,從剪穎套袋到人工授粉,從收獲曬種到整理打包,他全都親力親為。功夫不負有心人,端木銀熙團隊每年在三亞都有收獲。

    稻香盈野,夢想新發

    任何糧種都有地區適應性,沒有一種糧食能夠包種天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主攻方向一直是秈稻,他一直希望有人能在粳稻培育上取得突破。

    一頂草帽,一雙長筒雨靴,一身布衣,一年過兩個夏天,在端木銀熙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雜交粳稻新品種“常優1號”在江、浙、滬、皖、鄂五省市十多個實驗點試種。到了2003年,“常優1號”已經通過國家審定并在全國推廣,實現了我國雜交晚粳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2011年10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成立,分中心由端木銀熙領銜,這是國家雜交水稻領域第一個研究雜交粳稻的專門機構。對育種人來說,更好的品種總是在下一個。早就過了退休年齡的端木銀熙一直堅持在崗位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米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端木銀熙開始提出新的育種思路,要選育出好吃的水稻新品種。

    天道酬勤,繼“常優1號”后,端木銀熙又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相繼育成了“常優”系列14個雜交粳稻,在穩定高產的同時,把稻米品質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從育成的第一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常優1號,到如今的累累碩果,每一個品種都浸染著他的汗水和心血。”常熟市農科所辦公室主任戴俊江說道。

    稻香盈野,夢想新發。五十多年來,端木銀熙頭頂烈日,腳踩黃土,孜孜不倦地培育雜交晚粳稻良種,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恒心和毅力探索前行。如今,年過七旬的端木銀熙還在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他正在朝畝產1000公斤的優質雜交粳稻目標前進。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