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平在電站村“鄉村漫市集”展示農副產品。(電站村供圖)
人物名片
王義平,1960年生,男,中共黨員,太倉市城廂鎮電站村黨委書記、太倉市電站村現代農業產業園(集團)公司董事長。曾獲得“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首批“百名示范”村書記、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從一個村子窮、環境差、人心散的落后村,崛起成一個村級資產超過2億元,村級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富裕村。這是過去23年,太倉市城廂鎮電站村上演的“山鄉巨變”。
而這一切,離不開村民信賴、干部信服的帶頭人——電站村黨委書記王義平。
從臨時兼任村黨組織負責人開始,23年來,王義平在電站村扎下根。他帶領電站村村民,拔掉“窮根子”、闖出新路子,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共同富裕,建設現代新農村,完成了“落后村”到“明星村”的華麗蝶變。
臨危受命接手薄弱村
“我的父親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常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蓖趿x平說,正是因為父親的諄諄教誨,他在19歲時,選擇了參軍報國。
3年軍旅生涯,讓王義平磨煉出埋頭苦干、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的精神。
1982年,王義平退役回到家鄉太倉。此后的10多年里,他先后在當時的新毛鎮工業、外貿、招商等領域打拼,憑借在部隊時的磨煉,總能在工作中快人一拍,先人一步。
1998年,新毛鎮積極創建蘇州市衛生鎮,地處鎮區范圍的電站村是創建工作的重點。但全村環境臟亂,特別是鎮開發區所在的電站村4、5組,環境遲遲得不到提升。
這時,鎮里想到了鎮外經貿主任王義平,派他到電站村兼任黨支部書記?!八谕饨涃Q領域已經做出了成績,調動確實會影響到他的前途,怕他有抵觸情緒。沒想到,他一口就答應了下來?!睍r任新毛鎮黨委書記孫錦明說。
從臨危受命的兼任開始,王義平在電站村扎下了根。
王義平告訴記者,當時電站村,道路、電力、自來水等設施嚴重老化,村級經濟比較薄弱,還有拖欠村民征地補償款,干群之間矛盾大,“村民時有抱怨,經常有人上訪。”
上任新崗位,王義平首先選擇了穩定人心,“當時的情況,村民對村兩委不信任,人心不齊,談其他發展都是空的?!?/p>
王義平帶著村兩委干部,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對4、5組一家一家走訪,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搶抓機遇,走出困境。
“歸根結底,村里沒錢?!蓖趿x平說,當時電站村雖然有不少村辦企業,但大多經營不善,有幾家還一直虧損,每年幾乎沒有利潤上繳村里,村級經濟基本處于癱瘓狀態。
看著一家家村辦企業低效、虧損運營,王義平作了一個大膽決定,將村辦企業轉制。通過資產組合、盤活存量,把轉制獲得的收益,用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安置失地農民。
找準突破口發展村級經濟
當時,集體企業轉制還處在探索期,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拔覀兏緵]有聽說過轉制這個事,大家都私下說他是一個只會講空話的領導?!贝迕裰芙堈f。
為此,王義平反復和村“兩委”以及村辦企業負責人溝通,又帶隊外出參觀,調研其他地區改制企業的發展情況。
在王義平的努力下,電站村4家村辦企業采取擴權讓利、承包經營等多種方式成功轉制,盤活資金數十萬元,用于安置失地農民、改善基礎設施,很快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
解決了久拖不決的歷史遺留,村兩委得以輕裝上陣,一心謀發展。
在鎮外經貿主任上的工作經驗,讓王義平明白,發展工業才是帶領村民致富的正確出路?!拔覀冞@種落后村,想要改頭換面,工業肯定是突破口?!?002年,電站村提出規劃建設村工業小區。
但對剛剛經歷了村辦企業轉制觀念洗禮的村民來說,這又是一次看不清方向的“摸石頭過河”。
規劃面積達到1500畝的電站村工業小區,涉及到全村五六個村民小組。當時還沒有土地換社保的政策,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耕地拿出來造工業小區,大多數村民心里并不支持。
“那個時候工廠不像現在這樣多,當時都是家里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帶孩子種田。一年到頭,也剩余不了幾個錢?!贝迕耨T振良說,沒了地,靠什么吃飯。
村民的顧慮,王義平聽在耳里,記在心上。他帶著村兩委干部,又開始一組一組走訪,組織村民會議,向村民解釋工業小區對全村的意義。一次不行就兩次,最多的一組,說明會開了10多次。
“村里按照每畝的收益,每年向村民支付流轉費,保證村民的基本收益。”王義平介紹,鎮里也及時出臺文件,將落戶企業上交的配套建設費留在村里,用于工業小區的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電站村發展。
在鎮村兩級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們逐漸打消了疑慮。
2000年,新毛鎮撤鎮并入城廂鎮,王義平留在了電站村,成了專職村支書。2004年,電站村與仗義村合并,村黨支部升格為村黨委,王義平擔任電站村黨委書記至今。
村民全進城過上城里人生活
2003年,電站村成功創辦了工業小區,這是太倉市首個村級工業小區。但這個沒有先例可循的創舉,讓太倉相關部門犯了難,規劃紅線遲遲未能明確。
“只有企業進來了,才能下好工業小區這盤大棋?!奔t線不明確,企業來了就不能辦證照。王義平告訴記者,當時自己經常半夜醒來一身冷汗。
幾個月后,經過多方溝通,終于打通一個個審批環節,一家家企業開始落戶,王義平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電站村正式走上了工業強村的道路,最多時,電站村工業小區落戶企業105家,年銷額千萬元以上的超10家,帶動村級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為本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600多個。
“誰能想到大企業會開到村里來,在自家門口就能上班,企業里還給交社保,現在我退休了,一個月能拿30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舒服著呢?!瘪T振良說。
幾年后,電站村再次迎來大變化,村民們真正過上了一直向往的城里人生活。
2010年,在太倉全市城鄉一體化推進中,電站村開始整體動遷。當年底,全村96%的村民家庭就完成了動遷簽約。
在建設集中安置小區電站花苑過程中,為打消村民們的顧慮,王義平又組織村民成立了安置房工程建設質量“泥腿子”監工隊,讓村民參與監督安置小區建設全過程。
王義平也是其中一員,在工程建設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這種最大限度保證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做法,成為了村民自治,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成功案例。
圍繞群眾的吃住行等民生事項,王義平制定了一個“爭先創優”的宏偉目標。
在他的帶領下,電站村創下了多項太倉“第一”:建成太倉市首家村級衛生服務站、首家村級警務站、首家農民文體活動中心,在太倉全市各村中首次招聘大學生村官,舉辦太倉市首屆農民文化節等多個第一?!跆K報駐太倉記者顧志敏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