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用溫暖之手 筑關愛之家 江蘇省殘疾人民生實事項目超額完成任務
    2024-12-03 09:00:00  來源:新華日報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為提升全省殘疾人的就業、康復保障水平,省政府連續多年將涉殘事項納入民生實事項目。2024年度,“改造提升100家綜合性殘疾人之家”和“規范提升100家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再次被納入其中。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7家綜合性殘疾人之家達標,124家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改造提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其中103家兒童康復機構可提供孤獨癥康復服務,直接惠及1.4萬名殘疾兒童。

    “美麗工坊”點亮生活

    在無錫市梁溪區,公交司機都知道,經停“揚名街道殘疾人之家”,會有不少殘疾人要上車。“因為園區周邊沒有開通公交線路,這是專門為我們機構開設的上下班專線‘微巴10號’。”揚名街道殘聯理事長任冬梅介紹道。

    “不僅出行特惠,我們還有‘美麗工坊’,有工作意愿的殘疾婦女都可實現輔助性就業。”肢體三級殘疾的徐晶是社區負責殘疾人工作的社工。因為愛好手工,她成立了一間工作室,并入駐殘疾人之家“美麗工坊”,她的手工飾品很受居民歡迎。

    患有殘疾的徐伶俐退休前是房產經紀人,性格開朗、能說會道,她和徐晶組成“二徐”姐妹花組合,在殘疾人之家攜手共同創業。

    任冬梅介紹,為了拓寬轄區殘疾人的交流平臺,殘疾人之家開設了“揚”光心語直播間。“她們搭檔直播后,反響很不錯,直播的手工課程還能方便殘疾人居家觀看學習。”

    顧華是轄區居民,在社區圖書館找到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入職時卻猶豫起來。原來,女兒患有精神障礙,她擔心上班后無法照顧女兒。殘疾人之家了解情況后,也為她女兒在圖書館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每周二到周日,顧華和女兒一起上下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

    “托養”加“就業”,“輸血”變“造血”。如今,殘疾人之家已有24名日間照料學員,其中在“美麗工坊”實現輔助性就業的殘疾婦女有20人,機構累計培訓殘疾婦女260人次,帶動大家靈活居家就業。機構還挖掘手工達人,開設扎染、布藝縫制等多樣化手工技能培訓課。她們制成的串珠、香包、零錢包還在南長街潤生書局、運河書局等實體店售賣。

    據悉,無錫將“殘疾人之家”納入市委市政府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行動、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機構的就業帶動能力更加強勁。“美麗工坊”如今成為揚名街道的一張名片,最近正在申報國家級“美麗工坊”示范點。

    友好社區處處“無障礙”

    近日,依托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殘疾人之家,該區首個殘疾人友好社區亮相。24小時自助共享輪椅租賃,閱讀室、心理咨詢室、康復訓練室和輔助性就業室等全鏈條服務正在開展。

    建鄴區殘聯理事長趙小明告訴記者,今年該區投入近130萬元用于2個街道級綜合殘疾人之家、1個殘疾人友好社區建設,形成殘健融合發展的建鄴路徑。

    鳳棲苑社區是一個老舊小區,有殘疾人342人,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失能、半失能人員也日益增多。社區黨委書記張娟介紹,他們探索在殘疾人照護、康復、友好出行、就業等方面提供“無障礙”服務。殘疾人友好社區首先是氛圍友好,社區推選勵志殘疾人為隊長,打造志愿服務分隊。這一做法有助于他們融入友好進取的家園氛圍。

    社區還創立愛心喘息站,公益組織、志愿者隊伍上門,為沒有條件走出家門的殘疾人家庭做心理疏導,讓殘疾人親屬每周有一個喘息時間。參與互助還有精神激勵,在社區愛心善舉光榮榜上能看到他們閃光的身影。

    社區深挖資源,設定適合殘疾人的愛心崗位,以每天固定短時間的兼職模式替代固定工作制,并簽署幫扶協議。街道殘疾人之家邀請社區醫院醫務人員和社工,為殘疾人提供陪護技能以及與患者交流溝通技巧培訓,讓他們具備一定的服務知識。

    殘疾居民周潔經過培訓和推薦,走進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診室,為康復師提供輔助服務。首批上崗的殘疾人在診室化身為溫暖的陪伴者。

    除了殘疾人之家,建鄴區還提升蓮花、南苑衛生服務中心和星星家園兒童發展中心,為234名殘疾兒童提供基本康復服務,投入約100萬元康復救助經費。區內90戶符合條件的重度失能殘疾人家庭獲得醫療康復類、家政服務類、生活照料類、精神慰藉類服務。

    出家門仍有一個溫暖的“家”

    昆山高新區殘疾人之家位于高新區義和苑小區內,所轄片區有持證殘疾人983人、重度殘疾人544人。不少殘疾人步行5分鐘可達殘疾人之家,在這個“幸福圈”里,22歲的小范找到了每天都去的“新家”。

    小范患有智力障礙,初中畢業后在家,因記不住路線,沒有朋友、缺少交流,不敢外出,活動范圍局限在小區內。

    4年前,小范來到高新區殘疾人之家參加活動,剛來時,不敢開口說話,輔助性就業手工活也跟不上。經過機構的教學,目前他已能獨立完成吊牌穿繩、掛鉤安裝、包裝袋制作等手工活,每月能領到輔助性就業工資。

    不僅如此,他變得活潑開朗起來,每天自己上下班,還加入高新區殘疾人之家“輕幫重”志愿服務隊,主動幫助行動不便的學員分貨。助人自助,小范在殘疾人之家實現成長蛻變。

    昆山高新區殘聯理事長吳曉蕾介紹,他們聘請5A級社會組織——昆山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負責運營,機構配有專業社工、康復師、項目督導等6人。殘疾人家屬李華說,這里比居家還安全,“一人托養、全家解放”。

    省殘聯教就處負責人介紹,全省127個改造提升的綜合性“殘疾人之家”,都在尋找符合當地殘疾人實際需求的服務路徑。在鹽城,不少區縣利用農村地區學校整合的時機,將閑置的政府用地、學校校舍免費用于建設殘疾人之家。南京、常州、泰州、宿遷等地給予通過評估驗收的機構經費補貼。睢寧縣融康殘疾人之家與特教學校銜接,特殊教育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殘疾人之家進行輔助性就業和社會融合,實現“康教家就學”一體化。

    □ 本報記者 唐 悅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