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以非遺保護傳承為切入點,通過整合水晶、繩編、版畫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構建“課堂教學+直播電商+校園聯動”的立體服務體系,將非遺資源轉化為社區治理的文化動能,探索出一條“非遺賦能社區、文化滋養文明”的特色路徑,讓非遺融入居民生活,為文明城市創建注入深厚文化底蘊。
一是傳承非遺,多維空間賦能社區文明。一是資源整合筑基,打造非遺“微陣地”。充分挖掘本土水晶雕刻、東海版畫、繩編技藝等10余項特色非遺項目,在社區服務中心規劃非遺課堂與電商直播間兩大功能區。非遺教室配備投影儀、展示架等設施,電商直播間配備高清設備與直播軟件,形成“文化體驗+商業轉化”的空間布局,讓社區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微劇場”。二是傳承矩陣入駐,激活文化“新引擎”。邀請6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組成教學團隊,定期開設版畫課堂、繩編教學等精品課程,涵蓋理論講解、技藝示范、實踐指導等內容。電商直播間則由4位“直播型”傳承人教學,結合特色水晶資源,講解“水晶文化”歷史,單場直播吸引3萬人次觀看,實現非遺從“博物館展品”變為“可觸摸的技藝”。三是全面開展培訓,編織文化“同心圓”。區分年齡層次開設不同課程。針對青少年群體,舉辦“美麗東海”少兒版畫展、“非遺文脈永傳承”主題課程。針對青年群體,開設編繩、水晶雕刻等課程。針對中老年群體,開設太極拳、腰鼓非遺課堂。已累計開展課堂教學80次、室外活動20場,形成“老輩傳技藝、青年玩創新、少年知文脈”的傳承生態。

幸福社區開設版畫非遺課堂
二是創新傳播路徑,數字賦能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直播電商破圈,促進非遺變身“網紅IP”。搭建“非遺+直播”平臺,培育“看得見技藝、聽得懂故事”的傳播場景,讓非遺產品從“手工藝品”升維為“文化消費品”,吸引年輕用戶通過彈幕互動、下單支持,10場電商直播銷售額達9.5萬元,實現“觀看—認知—認同—傳播”的鏈條轉化,帶動線下課堂報名人數增長30%。另一方面,文旅融合破題,激發社區發展“新活力”。打造“社區即景區、技藝即體驗”的模式,開發“水晶文化體驗游”“版畫創作研學游”等線路,將社區非遺教室、直播間納入旅游打卡點,游客既能親身體驗作品創作,又能購買非遺文創產品,形成“產、學、游、購”閉環。2024年,非遺產品銷售額增長25%,帶動周邊餐飲、零售等業態協同發展。

“非遺進校園,文脈永傳承”主題活動走進幸福社區轄內東海縣牛山小學
三是探索“非遺+”,優化社區治理提高效能。一是強化思想鑄魂,打造理論宣講新模式。開展“非遺+宣講”活動,將理論宣講與傳統文化、非遺體驗有機結合,通過宣講+繩編、版畫、泥塑等形式,常態化開展非遺宣講,為居民奉上豐盛的傳統文化“大餐”。二是開展特色活動,構建多元場景新載體。依托傳統節日,將非遺展示融入各項文化活動創新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開展元宵非遺游園會、春節剪春花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互動中煥發新生。三是動員群眾參與,提升社區自治歸屬感。社區居民在學習技藝中不斷增進交流,自發組建“非遺志愿隊”,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策劃。通過開展各項主題活動,增強了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非遺成為凝聚社區共識、培育文明風尚的“粘合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