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飭一新的樓道、定期更新的圖書角、創新打造的文明課堂……盛夏時節,走進吳中區越溪街道小石湖社區的石湖天璽小區,處處可見美麗風景。
7月以來,圍繞“文明實踐 凈美越溪”主題,小石湖社區積極推行“三美融合”工作法——以環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為切入點,打造了一批環境整潔、鄰里友善、互助共享的文明樓道,引導廣大居民深度參與小區治理,將文明觸角延伸到家家戶戶。
以“里長帶動”激活自治動能
“‘里長’不是簡單掛個名,而是要身體力行,帶著全體居民一起行動。”小石湖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在石湖天璽小區,由社區黨支部牽頭,聯合業委會、綠城物業正在推行“里長制”這一治理制度。
“里長制”的核心是以“黨建引領+多方協同+居民參與”為框架,由熱心黨員擔任樓道“里長”,讓他們成為樓道治理的“排頭兵”。這些“里長”定期帶著居民開展“凈美行動”,每周清理樓道雜物、擦拭公共扶手,針對小區養寵家庭較多的特點,每周檢查維護寵物專用垃圾桶,及時補充垃圾袋、拾便紙等物資,形成“問題有人盯、物資有人補”的閉環。
在“里長制”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從“樓道事與我無關”的旁觀者,變成“自家事主動管”的局內人。退休教師王叔叔主動認領共享圖書角的維護責任,每周整理書籍。楊阿姨把涼亭座椅擦拭納入日常:“每天路過擦一把,順手的事兒。”在這里,“我的樓道我負責”不再是口號,而是在一次次參與中養成的自覺行為,讓小區煥新有了持續動力。
以“沉浸融入”培育文明共識
文明不是張貼在墻上的海報,而是融進日常里的習慣。小石湖社區通過“日常滲透+互動浸潤”的方法,讓文明理念在一個個樓道中生根發芽。
“我們在每個樓道門口設立宣傳欄,《愛蘇州文明倡議十條》、‘夏季安全小貼士’等內容常換常新,居民買菜路過掃一眼、下樓拿快遞時瞅一下,慢慢便牢記心中。”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同時,社區還開展“以書換蔬”等接地氣的活動。居民用閑置圖書換時令蔬菜,置換圖書用于更新共享讀書角,讓“綠色健康”“知識共享”的理念隨書籍流轉,潤化于心。
夏日傍晚,居民們常聚在樓道前拉家常:“你看咱樓道現在多亮堂,垃圾分類清清爽爽,住著多舒坦。”“遛狗牽繩,既文明又安全。”居民們的這些話順著晚風融進日常,成為文明新風中行為習慣最自然的流露。
以“同心共創”提升幸福質感
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就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在石湖天璽小區,每個樓道口都貼著一個“線上睦鄰議事廳”二維碼。遇上煩心事、有心事,居民們就會掃碼反映。“小廣場的秋千壞了”“樓道里驅蚊水用完了”……樓道“里長”收到后就立刻反饋,社區、物業總能快速響應。這份“說過的事有人管”的踏實,正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美好。
在社區定期開展的環保手工課上,居民學著把塑料瓶改成花盆、雞蛋托變成裝飾品,既傳遞了“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更讓大家在動手時發現了“日常之美”。“原來廢瓶蓋拼起來這么好看!”居民感嘆著這些藏在身邊的小美好,享受著動手創造的快樂。
接下來,越溪街道小石湖社區將持續深化“三美融合”工作法,探索“積分兌換”等激勵機制,推動文明樓道成為承載鄰里情、涵養幸福感的“幸福共同體”,為“文明實踐 凈美越溪”提供更鮮活的社區樣本。(記者 朱亞蕾 通訊員 吳越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