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段莊社區“暑期課堂”上,志愿者在教孩子畫畫。本報記者 劉冰 攝
本報記者 李權 張雷 通訊員 張晴
7月11日下午2點半,賈汪區潘安湖街道西段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9歲的魏梓琪正在畫紙上涂抹,她的畫里,穿白大褂的醫生姐姐正在給病人檢查。而7歲的弟弟魏東來則畫了一名消防員。前方的黑板前,志愿者張琳焮正舉著彩色粉筆,引導孩子們畫出“夢想的職業”。
社區居民陳紅影看著“暑期課堂”里的孩子,臉上笑意融融。隨后,她趕去附近的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點。“社區把孩子們組織起來,作業有人輔導,安全有保障,家長們都特別安心。”社區全科聯絡員李靜告訴記者。
在這個暑假,潘安湖街道像魏梓琪姐弟這樣的“小候鳥”有了新去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開設的“暑期課堂”。一個由全科聯絡員、大學生志愿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退休教師等組成的“帶娃天團”,正用花式托管服務,破解暑期“帶娃難”問題。
安全教育用上“黑科技”
“救命!救命!”在賈汪區安防體驗館里,9歲的顏廷旭突然摘下VR眼鏡,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剛才在虛擬水域中“掙扎”的30秒,讓他真切感受到溺水的窒息感。“眼看著被河水淹沒,挺嚇人的!”男孩驚魂未定地告訴帶大家參觀體驗館的民警張瑜。
這個建在馬莊派出所內的特殊課堂,讓安全教育變得“觸目驚心”。體驗館墻面上,安全出口標識被5歲的袁夢瑤用肉乎乎的手指反復描摹。“這是逃命用的!”稚嫩的童聲在空間里激起細微波紋,志愿者們相視而笑的瞬間,某種認知正在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
“傳統說教像隔靴搔癢,VR體驗才是刻骨銘心。”區級人大代表、馬莊村“十必聯”志愿者王娟說,今年村里的“暑期課堂”最多時有40多人,除了雙職工家庭子女,還有一部分是困難家庭子女。當天特意組織孩子們來體驗,科技手段的介入,讓安全教育從說教變為沉浸式游戲,效果也十分明顯。
非遺課堂“捏”出童趣
潘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空氣里浮動著濕潤的泥土香。10歲的王浩迪正把膠泥在掌心反復揉搓,指縫間溢出的泥漿泛著微光。“這是蝸牛殼!”他舉著初具形態的作品向區級泥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海良求證,泥點子濺在課桌上開出一朵朵褐色的小花。
48歲的李海良是地道的潘安村人,每周兩次來教孩子們捏泥塑。“泥塑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他指著孩子們桌上形態各異的蝸牛說,“你看這個把觸角做成問號的,那是想當科學家;那個在殼上刻花紋的,可能是未來的藝術家。”
教室角落的保溫桶里盛著綠豆湯,潘安村全科聯絡員郭晶正給孩子們盛湯。“天熱了得防暑,后勤保障可不能少。”郭晶說,現在暑期學堂的孩子從最初的5個增加到20多個,家長們口口相傳,都說孩子還是送到這里更放心,“比在家看手機強多了”。
課堂閃爍志愿之光
“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張琳焮站在黑板前,彩色粉筆在她指尖轉出花樣。這個游戲設計專業的姑娘把美術課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孩子們舉著畫筆的胳膊像一片蓬勃生長的樹林。
“一聽說社區‘暑期課堂’需要志愿者,我就主動報名當起‘孩子王’。”張琳焮笑著說,“既能利用專業特長為鄉親服務,又能豐富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一舉兩得!” 在西段莊社區,像她這樣的學生志愿者有4人,大家輪流帶娃。4個學生志愿者輪流編織著特色課程表,國學、美術、舞蹈像彩色絲線,在孩子們的時間軸上繡出斑斕的圖案。
在荒里村的“暑期課堂”,十多名孩子圍坐在長條桌邊,有的讀書,有的寫作業,有的在預習功課。剛結束高考的趙培焱正來回踱步解答問題。這個準大學生突然發現,講臺和課桌之間的距離,藏著比想象中更多的智慧和耐心。當防溺水教育課結束,當電影《抓娃娃》的片尾曲響起,當塑膠籃球場響起此起彼伏的笑聲,某種關于責任與成長的感悟正在悄然生長。
“我們整合志愿服務力量,結合各村(社區)資源優勢,開設了課業輔導、閱讀指導、繪畫手工、安全教育等特色課程。” 潘安湖風景區管理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龍介紹說,此舉不僅解決了看護難題,也幫助孩子們度過一個有“知”有“味”的暑假。
托管“托起”民生溫度
“暑期學堂不是簡單的‘看孩子’。”潘安湖街道議政代表、西段莊社區黨總支書記閔凡勝站在湖畔小區“家門口”就業服務點里,身后是正在制作玩具的寶媽們。這個建在社區的“家門口”就業服務點,承接了玩具加工、手工編織等業務,讓30多位寶媽實現靈活就業。
“以前總為孩子沒人帶發愁,現在社區把孩子們管起來,我們才能安心工作。”正在編織毛線玩具的劉女士說,她每月掙的錢足夠支付家庭日常開銷。
如今,在潘安湖街道瓦店社區、權臺村、唐莊村,類似的“暑期課堂”正以不同形態生長。當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陣地化作孩子們成長的沃土,當寶媽們編織的玩具承載起新的生活希望,潘安湖街道這場溫柔的民生實驗,正在書寫著最動人的注腳。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打造‘暑期學堂’,是堅持‘貼近群眾需求,在服務群眾中凝聚和引領群眾’的有力舉措。”潘安湖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鴻鵠表示,將深耕細作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以扎實務實的舉措,用心用情服務群眾,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