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的歲月長卷上,后坊村沉淀如一棵溫潤的銀杏。古樹虬枝,無言訴說著扎根的深情,將“幸福”的愿景悄然暈染。承托省域探路的星光,浸潤市級微改的巧思,這里,尋常巷陌被精心雕琢,公共角落煥發新生,暖意如星火,在流轉的晨霜與夕照間靜靜傳遞。年輪深處,后坊村正將關于家園的樸素理想,落筆成大地扉頁上一行行溫暖的詩句。
杏福品牌樹根基
百年銀杏映初心 五心服務潤民心
后坊村以百年銀杏為精神圖騰,打造“杏福后坊”黨建品牌,喻意黨組織如古樹深植沃土、蔭護鄉梓。品牌依托“520”支部工作法,通過三級治理載體激活基層服務末梢。
“五心”組織筑基。建立“鎮—村—網格—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鏈,劃分3個綜合網格、10個微網格,配備專職黨員網格員、微網格聯絡員及黨員中心戶,形成“民情收集—反饋—幫扶”閉環機制。以“紅色初心、常懷暖心、堅守恒心、為民熱心、奉獻愛心”為內核,推動黨員常態化走訪,精準對接特殊群體需求。
“雙網”聯動增效。推行“黨建紅網+網格藍網”融合模式,線上建立網格微信群,實行“群眾點單、村委接單、鄉鎮下單、部門響應”的“三單一響應”工單流轉機制,確保民生訴求高效處置;線下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四大主題空間,整合矛盾調解、政策咨詢一站式服務,并設立志愿服務“積分超市”,激勵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
“貼身”服務落地。黨員先鋒隊帶頭開展“敲門行動”,包干到戶排查矛盾、宣傳政策;網格員定期巡查公共設施安全,動態上報隱患。通過“小事網格即辦、難事村級協辦、大事鄉鎮聯辦”的分級處置模式,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超90%,民生問題響應效率提升70%。
杏福家園惠民生
一站服務零距離 多元陣地暖萬家
后坊村以群眾需求為羅盤,將黨群服務中心鍛造成民生的溫度計,持續延展陣地脈絡,讓服務在網格間零距離生長,努力構建多元化、精準化的便民服務體系。
陣地升級,功能集成“零距離”。改造提升網格黨群直通站,優化“議事協商區、便民服務角、文化共享廳”三合一功能布局,配備自助服務終端、適老設施等硬件,實現村民辦事“只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延伸建設3個自然村網格服務點,形成“1中心+3站點”的15分鐘服務圈,年均辦理醫保代繳、證明開具等便民事項600余件。
就業直達,精準幫扶“到家門”。依托省級“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立“需求摸排—技能培訓—崗位對接”全鏈條機制:聯合人社部門開展家政、電商等定向培訓8期,覆蓋村民200余人次;對接本地企業開發保潔、綠化工等彈性崗位50余個,幫助留守婦女、低技能人群就地就業;設立“杏福創業角”,提供政策咨詢、小額貸款代辦等一站式創業支持。
溫情守護,特殊群體“全覆蓋”。深化“杏福連坊”殘疾人之家服務,配備康復器材、輔助就業工坊,開展日間照料、社交賦能活動,累計服務殘疾人1800余人次;打造“養老睦鄰點”示范空間,整合助餐、健康監測、文娛活動等功能:組建“銀齡互助”志愿隊,結對幫扶高齡獨居老人;聯動衛生院開展月度健康巡診,建立慢病管理檔案120份;年均組織戲曲放映、手工課堂等適老活動60余場,參與超1500人次。
杏福課堂育未來
暑托賦能青少年 夜校點亮新業態
后坊村立足全齡段發展需求,以黨群服務陣地為載體,持續深化“杏福后坊”黨建品牌內涵,聚焦群眾需求,推出系列惠民服務項目,切實提升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杏福暑托班”精準破解青少年看護難題。通過高效整合黨建資源、高校志愿者及社會公益力量,精心開設涵蓋課業輔導、安全教育、非遺傳承等多元化課程。組織青少年深度參與社區微改造實踐調研,巧妙將本土特色銀杏文化融入育人場景,切實解決家長后顧之憂,有力護航孩子安全、健康、充實成長。
全市首家村級技能夜校激活村民職業潛能。積“后”流光學通“坊”間夜校作為武進區首創村級技能培訓平臺,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開設多樣化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幫助村民靈活掌握市場急需的實用技術,顯著提升其就業競爭力與職業素養,有效拓寬增收致富渠道,賦能鄉村人才振興。
“小哥夜校”創新護航新業態群體發展。作為全市首個面向快遞、外賣等新業態就業群體的免費培訓平臺,后坊村建立符合其特殊作息的錯峰授課機制。針對性提供職業技能提升、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等實用服務,助力他們有效增強職業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金葉映初心,古樹證民生。
后坊村以“杏福”為筆,在武進沃土書寫黨建引領、服務潤心的幸福答卷,步履鏗鏘,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