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恰逢時。
今年5月,萬億常州的壯麗航程再添一抹絢爛: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不難發現,物質日益富足的常州,對精神富有同樣孜孜以求、毫不懈怠。近年來,常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聚焦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價值引領、文明實踐、文化服務等領域的一系列新實踐、新探索,讓文明之風浸潤城鄉大地。
文明,讓城市更美好、讓生活更幸福。一路走來,統籌物質增長與精神提升的常州實踐結出了累累碩果,“精神富有”正日漸成為萬億常州的顯著標識。
一只“江南燕”,銜來春色潤人心
近日,新北區運河思政·江南燕語——“大手拉小手 共上思政課”首場活動在奔牛鎮潤土瓜蔬合作社的大棚里舉行,九里小學的學生們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張道衡的帶領下探索土地的奧秘,激發起愛祖國、愛家鄉的真摯情感。
為推動實現“精神富有”的常州實踐,常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航定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同時以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展現常州特色。在此基礎上,積極打造“理論江南燕”工作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理論宣講數據感知平臺和理論傳播工作室,推出“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課”“江南燕理論小劇場”等特色項目,每年開展基層理論宣講1萬余場、覆蓋群眾超50萬人次,在全市各地打造“龍城講壇”“寧曉理”“桑榆云講堂”等百余個覆蓋基層的理論宣講陣地品牌,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燕般飛進尋常百姓家。
人無精神則不立,如何確保市民在精神上更加站得住、站得穩?常州市堅持常態化開展信仰教育,組織開展“常學黨史 常習思想”新時代文明實踐“十百千萬”行動,成立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連續舉辦七屆常州市紅色故事宣講大賽,先后編創《白云溪上》《水西百憶》《覓渡》等一批原創文藝作品,并加強正能量網絡產品的生產、供給、傳播,《蘇建國和他的75年》《“江南燕”大思政課》入選中央網信辦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征集展播活動。
從精神“立得住”到“精神富有”,常州也有自己的關鍵抓手——已然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品牌的道德講堂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道德講堂的發源地,16年來,常州市共建成道德講堂超1萬個,這些陣地堅持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始終把涵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講堂中心任務,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使道德融入百姓生活、講堂推動文明新風。通過道德講堂,常州市37名江蘇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9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118人(組)“中國好人”的事跡得到生動展示,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一曲“幸福歌”,唱響為民主旋律
“外面熱得像火燒,菜場陣陣送涼風。更別提這里干凈整潔,還有很多特色美食,我們年輕人都漸漸愛上買菜了。”煥新歸來兩年后,翠竹市集依然不斷贏得市民的真心點贊。和翠竹市集一樣,一批面貌老舊、功能缺失、購物體驗差的老菜場,也在不斷地蝶變新生,成了廣受市民好評的“網紅菜場”。經過管理的優化提升,如今,常州的“菜籃子”既兜得住“煙火氣”又盛得下“文明風”,實現了商戶和消費者在文明行為上的攜手共進。
一座更高水平、更高質量、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必然是宜居宜業、近悅遠來、人民滿意的美麗之城、溫暖之城、幸福之城。近年來,常州市在文明城市建設中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每年都會推出一批年度重點攻堅項目,著力解決一批城市發展中的“歷史遺留”問題、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毛細血管”問題,用城市文明繪就常州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美好藍圖。近年來,有力有序、分批分類解決了50多項痛點堵點問題,完成31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提升全市農貿市場34家,建成精品街道213條、口袋公園160座,使城市不僅有了“顏值”,更有了“氣質”。
群眾性是文明城市建設的本質屬性。常州市在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為民、靠民的原則,讓每一位市民都成為建設的“主角”,讓全體市民都能從共建共治中共享文明創建成果。近年來,常州市深入推進“文明來敲門”工作,每年組織志愿者進社區、進樓棟、進家庭,與市民開展面對面座談交流,宣傳創建知識,傾聽居民心聲,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同時,常州市還注重用好12345市長熱線和“文明眼”“曝光臺”等監督平臺,完善市民表達、監督、反饋機制。其中,2024年,12345征集和處置文明城市建設相關群眾意見建議十余萬條,辦結率達100%。民心、民意、民力引導發揮好了,全民參與、全城聯動、全域同創的生動局面便在龍城大地全面鋪展。
一城“文明風”,城鄉大地煥新顏
曾經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中面臨較大壓力的天寧區鄭陸鎮,通過抓實做細“三標融合”,打了一場漂亮的城鄉治理“翻身仗”。鄭陸鎮牟家村的村干部介紹,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三標融合”的實行,通過體系融合、積分管理,改變了村集體資源的分配方式,讓村干部和村民的“辦不了”“不想辦”,變成了“我來做”“我要做”。如今,村民家房前屋后的雞鴨棚被自行拆除了,綠化帶上也沒人曬衣服、晾床單了,私倒垃圾有人管了,連出租屋里的外來戶也在房東的督促下改掉了陋習。
在“精神富有”的常州實踐中,常州市注重突出精神文明塑形,以社會文明風尚的不斷提升,實現城鄉面貌的不斷煥新。
除了“三標融合”等體制機制的創新,常州市在建設城市文明過程中還堅持“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把文明陣地建在了廣大市民身邊。全市先后建成107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480個行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文明常在”網絡云平臺入駐志愿者隊伍超3700支,活躍用戶超87萬人,每年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萬余場,打造了“點亮星夜”“百名局長、百名專家、百名文體骨干進所站”等一批品牌活動,形成了“好市連連轉”“寶塔灣星空夜肆”等一批特色文明集市,文明實踐實現了城鄉全域有形有效覆蓋。
精神世界的豐富,離不開優秀文化、燦爛文明的浸潤滋養。為此,常州市不斷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形成覆蓋全市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秋白書苑”累計接待讀者超1000萬人次。提檔升級“文化100”“文化點亮生活”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中吳文化系列活動”惠民品牌,每年開展精品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場,“青果思享會”“書香飄萬家”等一批項目品牌為“精神富有”提供了新動能新優勢。
當前,“蘇超”常州比賽所展現的精氣神正不斷映射市民群眾的價值追求,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風尚正不斷內化為市民群眾的言行準則,優質的文化服務正不斷充盈著市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精神富有”之路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常州將加快探索“建設城市文明”的新路徑、新模式,用精神文明的畫筆描繪出城市的美麗底色。(董心悅 朱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