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亮正在潛心刻版。
縫制工人正在制作玩偶。記者徐愛銀
5月21日至25日,第九屆“絲博會”在西安完美落幕。來自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亮亮帶著藍印花布參加了“絲博會”。“這次參加‘絲博會’,最大的收獲就是和全國的其他非遺團隊進行交流,特別是與陜西非遺的近距離接觸給了我們很多靈感。”說起此次參加“絲博會”的心得,吳亮亮感慨萬分,他表示,下一步會考慮試水制作非遺跨界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在二甲,藍印花布這門古老的手藝已經延續了數百年。但是隨著時代變遷,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陷入“老土”“過時”的刻板印象,年輕人對其興趣寥寥。“80后”青年吳亮亮獨樹一幟,從上海白領化身為非遺守藝人,為藍印花布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憶到使命:“80后”的非遺傳承初心
吳亮亮是土生土長的二甲人,從小在藍印花布的氛圍中長大。對他而言,藍印花布曾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物件,“家家戶戶都有,家里長輩也做藍印花布,沒什么稀奇”。
直到2003年,他離開家鄉前往上海求學,才發現外界對藍印花布的珍視。“許多同學得知我是南通人,都來問我家里有藍印花布嗎?這種反差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項傳統技藝的價值。”
2013年,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藍印花布的特殊感情,吳亮亮毅然辭去上海白領的工作回到二甲鎮,投身藍印花布的傳承與創新工作。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這是吳亮亮從一位客戶那里聽來的話,也成為他堅持的理念。在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只停留在博物館或老匠人的手中,終將走向消亡。唯有讓藍印花布走進現代生活,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才能賦予其持久的生命力。2021年,他在日漸蕭條的二甲印染廠成立“南通青出于藍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文創設計為突破口,嘗試打破藍印花布的陳舊標簽。
古法與新潮:藍印花布的技藝革新
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需經過紋樣設計、花版制作、漏版印花、染色、刮花等近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繁瑣,制作完成后還要進行清洗,再熨燙平整。每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
邂逅藍印花布,吳亮亮堅持傳統,延續健康、原生態的傳統制作工藝,保留傳統的“小青缸”染色法,染料由天然的植物染料藍草和石灰粉、糯米酒混合而成,制作的藍印花布藍白分明、色牢度強且光色鮮艷。吳亮亮說:“印染、刮漿的老師傅們都是原來二甲印染廠的,技術方面非常到位,生產的藍印花布質量有保證。”
作為一個門外漢,要傳承藍印花布,必定要經歷從知道到了解,再到熟悉、精通的過程。為了承擔肩上的這份責任,吳亮亮跟著老師傅們學著刻版、刮漿、染色、晾曬……在陳舊的染坊里,他見證了一塊塊藍印花布的誕生,也在思考藍印花布未來的道路怎么走。
制作工藝不能變,什么能變?面料、圖案、樣式、用途等可以變。“藍印花布的傳統圖案多為梅蘭竹菊、花鳥蟲魚,雖然經典,但難以吸引年輕人。”吳亮亮打開思路,聘請設計師在藍印花布圖案中融入幾何紋、卡通形象等現代元素,甚至推出“哪吒”主題的裝飾畫,一度成為爆款。傳統的藍印花布面料基本都是純棉,吳亮亮將棉麻、真絲這些面料都運用到藍印花布的工藝中。
為了讓藍印花布更“接地氣”,吳亮亮帶領團隊開發了上百種文創產品:從可愛的生肖布偶系列,到精致的家居用品、時尚的包包、溫暖的圍巾……每一件作品都保留著藍印花布傳統工藝,又巧妙融入現代設計元素。他說:“我們一直在不斷創新,只要面料能做的,我們都會做一些嘗試。”
破圈與共生:非遺傳承的現代探索
盡管藍印花布的技藝得以保留,但吳亮亮深知,單靠手藝遠遠不夠。如何讓非遺“破圈”,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線上+線下”,拓寬傳播渠道。吳亮亮早早布局電商,2009年就開設淘寶店,后來又入駐抖音、小紅書。“店鋪不僅是銷售窗口,更是文化展示的平臺。”線下,他踴躍參加各類文創展和市集,吸引年輕人親身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市集擺攤時與中醫院攤位相鄰,促成了聯名香包的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藍印花布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大。
“藍印花布產品受眾廣泛,玩偶、包包等裝飾品受年輕人追捧,桌布、桌旗等則更受年長客戶歡迎。”吳亮亮希望藍印花布能成為被更多人認可的文化符號。
跨界聯動,激活文化符號。吳亮亮積極尋求跨界合作、交流。“云南扎染、貴州蠟染,甚至浙江的藍印花布,我們都有交流。與貴州蠟染聯合制作的一款披肩甚至賣斷貨了。非遺不能固守一畝三分地,要主動融入當代審美。”吳亮亮說。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老一輩匠人逐漸退休,年輕人不愿接手,這才是最大的危機。”吳亮亮感嘆道。盡管如此,他仍然充滿信心。他計劃將工廠改造成社會實踐基地,讓更多學生體驗藍印花布制作;他還希望通過直播、短視頻讓非遺“潮”起來。“非遺的終點不該是懷舊,而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徐愛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