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通 > 正文
    他們用愛與堅守書寫希望
    2025-07-18 10:27:00  來源:江海晚報  

    16日上午,太陽炙烤著大地,“關愛一線牽”欄目組隨著南通市崇川區新城橋街道易家橋社區工作人員走進本期主人公陳嵐家中,電扇呼呼轉動,驅散著夏日的燥熱,一個關于愛與堅守的感人故事也隨之徐徐展開。

    方寸之間的體面與困境中的堅守

    推開陳嵐家的門,眼前是一個雖狹小卻收拾得井井有條的空間。地板一塵不染,物品擺放整齊,墻角那盆郁郁蔥蔥的綠蘿為簡樸的居所平添幾分生機。76歲的陳嵐身材瘦小,因常年操勞而微微佝僂著背,右腮和頸部的皮膚因“表面癌”留下傷痕,但她的眼中始終帶著笑意:“再難也要過得體面。”

    陳嵐的丈夫徐林今年79歲,卻已經臥床13年。“那年他突然中風,為了養家還硬撐著干活,結果摔了一跤,病情就再也控制不住了。”陳嵐回憶道。這名曾經意氣風發的退伍軍人如今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家里的“頂梁柱”再也撐不起一家的生計。

    “家里就屬他最能干,我之前務農,也沒有退休金。”陳嵐說,兒子徐峰在圓融商圈做環衛工人,兒媳因殘疾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家庭經濟的來源大都是丈夫的退休金。而孫女小敏正在南通職業大學讀書,學費和生活費讓這個家庭更加捉襟見肘。

    今年上半年,徐林多次在家中摔倒,接連住院三次。“這么多年下來,他的醫保賬戶早就空了,很多藥都得自費。”陳嵐嘆了口氣,“我們這樣的家庭,只能省吃儉用,走一步看一步。”

    全家人各司其職啟動愛的接力賽

    在這個家庭里,每個人都承擔著自己的責任。陳嵐是主力照護者,每天凌晨4點起床,給老伴翻身、喂藥、擦洗身體。

    在陳嵐和丈夫的臥室里,收納整齊的藥品柜、定時響起的鬧鈴、摞成小山的護理墊,無聲訴說著這個家庭的堅韌。最令人揪心的是夜間的守護——徐林因帕金森綜合征時常夜間躁動,陳嵐一遍遍安撫他而無法安眠。

    “這是他每天要吃的藥,哪些藥是飯前一小時吃,哪些藥是飯后兩小時吃,我都記得清清楚楚。”陳嵐如數家珍般介紹著各種藥物,76歲的她在照顧丈夫這方面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

    帕金森讓徐林吞咽困難,她就把飯菜夾成小塊,一勺一勺耐心喂食。“有時候一頓飯要熱好幾次,家里要是有個微波爐就方便多了。”她輕聲說道。

    臨近中午,兒媳季云已經在廚房里忙碌。“公公容易便秘,所以他的主食以稀飯為主,蔬菜居多,少量肉類。”季云每日在超市工作半天,其余時間都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婆婆的負擔。

    每天晚上是兒子徐峰的工作時間,白天則抽出時間為父親按摩僵硬的四肢。“爸爸之前總教育我們要堅強。”徐峰說,“現在他病了,我們更要照顧好他。”

    用希望之光照亮困境中的前行路

    今年上半年,易家橋社區了解到陳嵐家的情況后,為徐林申請了失能補助。從6月份起,徐林每月能領取305元的補貼,這個家庭迎來了久違的好消息。此外,徐林還能以優惠價格購買尿墊等護理用品。

    每月,陳嵐都要步行40分鐘,到政務中心附近的福利用品超市購買政府補貼的尿墊。“三包只要12塊錢,能省下不少開支。”

    “每周有兩天會有志愿者上門幫忙照護,剪指甲、擦身子,有人幫忙我也輕松些。”陳嵐很感激,“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個微波爐,熱飯熱菜方便些。”

    孫女小敏即將升入大三。暑假期間,她一直在家上網課。“還是希望能考本科,這樣以后好找工作一些,也能為家人減輕負擔。”小敏說。

    在這個小小的家里,盡管困難重重,但親情和希望從未熄滅。“失能補貼能解決部分經濟壓力,但真正撐起這個家的是他們彼此眼中不滅的光。”易家橋社區黨委副書記吳忠美感慨道。(文中陳嵐、徐林、徐峰、季云、小敏均為化名)(記者 盧鋮卉)

    責編:朱劍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