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常州 > 正文
    20年,社區志愿服務如何長成“常青樹”
    2025-07-17 10:26:00  來源:常州文明辦  

    “這些年,社區幾乎所有的志愿隊伍都幫過我孫女……”常州市鐘樓區金色新城小區居民王敏說道。今年6月,18歲的外孫女樂樂(化名)因學校要求需要實習,但由于患有腦瘤導致的肢體一級殘疾,樂樂難覓實習機會。王敏找到社區后,樂樂順利加入社區“金鳴”非洲鼓隊學習。在這里,她遇到了熱情善良的志愿者叔叔阿姨,不僅教她打鼓,還推薦她加入合唱隊,漸漸融入群體之中。“最近樂樂回家說想報名社區志愿者,參與管理社區圖書角。”說到動情處,王敏眼中泛起欣慰的淚光。

    在金色新城社區,像非洲鼓隊這樣的志愿隊伍如今共有19支。從2006年首支文體志愿者隊萌芽,到如今各色隊伍百花齊放,志愿服務的常青“密碼”深植于社區土壤之中。

    2016年成立的“金鏡頭”攝影隊,成員從開始的11人已經發展到如今的62人。起初,隊員們只是拍攝小區美景,2022年他們的鏡頭轉向了聚焦社區問題。夏季樹木茂盛影響采光,他們拍下實情,促成枝葉修剪;架空層堆放雜物被攝影隊發現,他們拿著照片去向物業與社區反映,經過幾個月的改造,這里成了一片文化氣息濃郁的讀書角。“社區將我們攝影愛好者聚在一起學習,大家越拍越有責任感,去年我們團隊拍到的社區問題照片有四五百張,大部分都得到了解決。”攝影隊成員黃建梅說道。這樣的鏡頭也承載著居民關切,悄然推動社區煥新。

    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社區煥新,居民們很快又有了一個新團隊。2023年,“金鄰”營造社成立,當時和“金鏡頭”攝影隊一起推動了社區架空層的改造。今年,他們準備改造小區內的廣場,預計年內初步完成。81歲的“金鄰”成員巢英喬提議,希望改造時就要考慮到后期管理問題。“大家討論后,覺得很有道理,目前我們計劃新建一支志愿者隊伍來維護廣場煥新后的設施。”巢英喬說道。

    新隊伍有勁頭,老隊伍依然風華正茂。84歲的姜雅梅是社區最早加入志愿隊伍的一員。2006年,她加入了“金羽”筆友會,會員不斷增加,作品更是屢獲省級乃至國家級獎項。“畫畫開心,送春聯、慰問老人更有獲得感,架空層的‘金點子議事廳’招牌是我們寫的呢!”她笑道。

    志愿服務隊活力不竭的秘訣之一在于“積分存折”機制。“金鑰匙”調解隊的隊員周玉珍展示了她的“愛心存折”:僅半年時間就積了40分,最近她兌換了8張迎桂饅頭店的5元無門檻優惠券。“存下的分,換回的是社區的心。”周玉珍笑道。

    志愿服務的活力更來自協同機制。常州市鐘樓區尚友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常婉貞扎根社區4年,與各志愿隊相處了4年,從課程搭建,到舉辦社區展覽,她都全程參與,成了金色新城社區基層治理創新的見證者。“在‘人人社區’理念下,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形成鐵三角——居民共議、共建、共享,才是隊伍長青的根基,這樣的基礎也讓全體居民受益。”常婉貞說道。

    據了解,目前金色新城19支志愿隊伍共有近千名志愿者,每年平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56場,志愿時長1萬小時,為超4000人提供服務,19支隊伍如同19條溪流,在20年時光中匯成滋養社區的溫暖長河。(記者 吳凌浩 通訊員 李婷)

    責編:常州文明辦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