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恰逢“春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我市各地紛紛圍繞春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寒假實踐活動。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度過了一個充滿“年味”且意義非凡的假期。
染一方藍布 領略千年匠心
藍印花布作為我國優秀的工藝美術,凝聚著古人對藝術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月6日,市藍印花布藝術館迎來了一群“小學徒”。十余位孩子在社教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藍印花布非遺體驗活動。“古人用蓼藍植物提取天然染料,讓布料呈現深淺不同的藍色。”課堂上,老師通過PPT生動講解了藍印花布的歷史演變、吳元新大師的傳承故事以及相關民間傳說。理論學習結束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動手實踐。小小的刮刀在他們手中劃過布面,揭開版紙后,白色的紋樣若隱若現。等到染色環節,孩子們一邊攪拌染缸,一邊驚嘆:“哇,布真的變藍了!”四年級學生王梓涵看著自己完成的藍印花布作品激動地說:“原來染布這么講究,每一步都不能出錯,這次體驗讓我感受到非遺技藝的魅力,也明白了工藝傳承的不易。”
穿針引線 縫制吉祥虎頭鞋
1月22日下午,東海鎮豐利村的新春集市上,人潮涌動,孩子們在這里體驗了扎染、拓印窗花、制作燈籠等傳統手工藝。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虎頭鞋制作體驗。“來,先用彩線縫出虎須,再縫上眼睛和鼻子,大家慢慢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秀蘭耐心指導道。“哇,原來虎頭鞋的‘虎須’是用紅線縫上去的啊!”八年級學生錢昱涵驚喜地發現,“我以為是畫上去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縫制著,一針一線都格外認真。錢昱涵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虎頭鞋,雖然歪歪扭扭的,但特別有成就感!”虎頭鞋作為我國手工藝品之一,其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利村的虎頭鞋以零頭老布為材料,具有短須和似貓似虎的特點,極具江風海韻特色。通過親手制作虎頭鞋,孩子們不僅領略了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更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年俗的溫暖。
巧手竹編 體會非遺智慧
2月10日上午,近海鎮公益村舉辦“竹韻悠悠 創意編織”活動,孩子們在老手藝人沈伯忠的指導下,學習竹編技藝。“竹條要先泡軟,編的時候要注意‘挑一壓一’的技巧,才能讓作品結實又美觀。”在沈伯忠示范和講解下,孩子們了解竹編的歷史、文化背景,學習了“十字編、人字編”等技法。“今天的體驗真是太棒了,我們回去要把這次學習竹編的美好感受分享給小伙伴們。”現場,在家長的配合下,孩子們用竹條、顏料創作竹編畫。孩子們紛紛表示,這次竹編體驗不僅讓他們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非遺融入實踐 文化自信從小培養
為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我市各地在寒假實踐活動中注重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市圖書館舉辦了趣味新春猜謎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海復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迎春拓福”“剪窗花”等形式多樣的非遺體驗;啟隆鎮舉行新年瓷器展,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啟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朱衛強表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將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寒假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能培養他們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