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車能進去,舞臺就能搭起來。”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漣水縣淮劇團一直高負荷運轉,該劇團團長翟永軍和團員們卻樂在其中。
漣水縣淮劇團始建于1955年,共有成員40人。近年來,漣水縣淮劇團運用流動舞臺車,每年堅持義務送戲下鄉,輾轉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等地各鄉鎮,成為惠民演出的主力軍。同時,該劇團通過開展公益項目,培養了一批淮劇傳承人。■融媒體記者 何劍峰
堅守淮劇陣地
公益演出暖民心
作為一項文化惠民政策,漣水縣淮劇團在全縣16個鎮街中選擇有條件的村(社區)建立126個百姓大舞臺固定點位,同時,綜合運用流動舞臺車,確保送戲下鄉覆蓋全縣。
為了擴大公益演出覆蓋面,該劇團堅持進鎮街巡演。夏天最熱的時候,所有演員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以防中暑。演出結束后,翟永軍還會拉著導演加練,凌晨兩三點睡覺是常事。
據翟永軍回憶,起初,他們每次到鄉村演出,觀眾僅有十幾人。為了省錢,他們自帶被褥、煤氣灶,大伙輪流做飯。如今,漣水縣淮劇團已成為漣水惠民演出的主力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農村演出,每年送戲下鄉120場以上,觀眾也越來越多。
聚焦鄉村需求
堅持戲為民唱
近年來,漣水縣淮劇團累計獲得30余項省級大獎。該劇團兩次進京,四赴上海,年年在南京演出。
該劇團深入鄉村采風,與農民交朋友,了解群眾的酸甜苦辣;和村干部談心,搜集接地氣的素材。每次排演新戲,該劇團都第一時間走進田間地頭,演給群眾看,唱給農民聽,讓群眾說像不像,讓干部說真不真,請觀眾提意見。從深受群眾喜愛的古裝戲、傳統戲,到近年來的新戲、大戲,該劇團的節目單越來越豐富。同時,為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該劇團還圍繞人情減負“漣六條”,創作編排了淮劇小戲《芝麻官鉆笆斗》、情景劇《婆媳會》、小品《出禮》;圍繞公民道德建設、安全生產,編排創作了淮歌《德耀安東》《黨旗飄飄》及小品《安全檢查員》等。該劇團演出常演常新,深受農民喜愛。
深耕鄉村沃土
扛起文化大旗
該劇團在“送戲下鄉”之余,一方面堅持與當地演出隊開展交流學習,指導南集范蕩村鄉土文藝團隊、成集條河社區農民藝術團等民間團隊在節目中融入各自的文化特色、文化符號、民間風俗,不斷充實、壯大農民群眾身邊的文化服務力量;另一方面竭盡所能地幫助外地劇團成長,經常與鎮江市藝術劇院揚劇團、沭陽縣淮海劇團、阜寧縣淮劇團等單位開展交流輔導工作,催生了揚劇《花旦當家》等多部大戲。
“淮劇是我們的地方戲,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尤其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了解淮劇。”翟永軍說。在漣水縣幸福里小學、東胡集小學、南集小學,該劇團打造了“淮劇進校園”公益項目,成立淮劇傳承培訓室,組建了淮劇課后服務社團。國家一級演員許晴一有時間就親自授課,在唱腔、舞臺穿著、形體動作、化妝等方面嚴格要求小演員。經過該劇團的不懈努力,幸福里小學的戲曲文藝團隊在市縣校園戲曲大獎賽中屢屢獲獎。淮劇“老樹”新枝勃發、后繼有人。
漣水縣淮劇團用數十載的堅守,唱響了時代故事。該劇團相繼獲評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文旅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等,近日,漣水縣淮劇團獲評江蘇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淮劇藝術“漣水現象”被中宣部、省委宣傳部專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