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生態環境好不好?‘環游世界’的鳥兒最有發言權。”近日,76歲的蔣永慶在廣陵區攝影家協會公益課堂上講起自己的發現,他鏡頭下記錄的揚州鳥類已有300多種,超過20萬張鳥兒“寫真照”中,每個鏡頭都有故事。他記錄的不僅是鳥,更有揚城的碧水藍天。
相機走進尋常百姓家,催生了無數攝影發燒友。揚州也有無數“攝影達人”,但是像蔣永慶這樣因拍鳥出名的,卻不多見。2008年,他從單位退休,2011年接觸數碼相機。“我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代,有幸福的家庭、穩定的收入,我熱愛這座城市,要用鏡頭記錄城市的美好。”他說。
2011年春天,正在瘦西湖內取景拍攝的蔣永慶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群白鷺迎風嬉戲、翩翩起舞。他欣喜萬分,連續摁下快門,將一張張“藍天碧水白鷺圖”定格。
“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富有詩意的畫面。生態優良,白鷺來棲,這是揚州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最有說服力的見證。蔣永慶由此下決心,要拍攝百鳥風情,記錄揚州生態美。
他先后置辦約17萬元的攝影器材,不論嚴寒酷暑,每天蹲守在瘦西湖景區、古運河沿岸、城區公園和鄉村田野等地,3年多時間里抓拍了數萬張鳥兒“寫真照”。2014年,他精選百余幅照片,匯編出版《揚州濕地百鳥風情》畫冊。“揚州鳥叔”的雅號,不脛而走。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蔣永慶用鏡頭聚焦這些會飛的“城市客人”,專攻拍鳥。愛是真的愛、苦是真的苦,他一聽說哪里有新的鳥類出現,騎著電瓶車就出發。一臺相機、兩個鏡頭、一個三腳架、一輛電瓶車,便是“鳥叔”在揚州走南闖北的行頭。尋鳥、追鳥、拍鳥、護鳥,十幾年來,這些幾乎成了蔣永慶生活的全部。
“一周七天,我有五天都在拍鳥。”他說,哪怕是幾十公里外的高郵湖,哪怕是寒冬酷暑,也阻擋不了他拍鳥的步伐。揚州“鳥譜”中的第300種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胸翡翠,就是他去年連續七天騎電動車去高郵湖拍到的。
作為揚州市鳥類和野生動物攝影分會的名譽主席,這些年蔣永慶在拍鳥之余,更關注教育科普。
他后來拍攝出版《揚州城市鳥類趣聞》攝影畫冊,用“百鳥風情”點贊“秀美揚州”;相繼在揚州世園會、各大公園和學校舉辦鳥類攝影展。那些被他拍到的鳥兒,都是生動的科普教材,都是生態美的自然見證。
有人曾問蔣永慶,為何對拍鳥如此癡迷?他說,“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生態文明是人們本能的向往,所以我樂此不疲”。
“10多年前,揚州能見到的有150多種鳥,現在已經超過了300種,揚州‘鳥譜’翻了一倍。”蔣永慶說,鳥類種類和數量的增多,是生態環境改善與城市保護措施得力的結果。在他的鏡頭下,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見證了揚州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變化,小鳥們用翅膀為揚州的好生態投了票。
“能將家鄉拍好,才是優秀的攝影家。”蔣永慶說,他堅信隨著揚州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鏡頭中的鳥兒種類也會越來越多。記者 胡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