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揚州 > 正文
    揚州邗江:“文明實踐”加碼“幸福生活”
    2025-05-12 09:13:00  來源:文明邗江  

    戲曲傳鄉情、銀齡展風采、非遺潤心田、文旅促振興……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揚州市邗江區持續開展各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激發文明實踐內生動力,在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同時,為廣大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楊壽鎮永和村:

    非遺揚劇點亮五一“文化夜宴”

    百姓舞臺唱響時代“精神和聲”

    五月的永和村,春意正濃,文化更暖。五一勞動節期間,一場由非遺揚劇擔綱的“文化惠民盛宴”在永和禮堂火熱開幕。經典劇目《母子恩怨》《孟姜女哭長城》以“百姓舞臺”為陣地,用“一招一式”演繹傳統美德,以“一唱一和”傳遞時代新風,為群眾送上一道道“冒著熱氣”的精神文化大餐。

    《母子恩怨》唱的是家長里短,講的是人間至情。舞臺上,母親“摔碗捶桌”的潑辣與兒子“垂首捧藥”的隱忍形成鮮明對比,臺下觀眾時而屏息凝神,時而抹淚唏噓。“這戲演的就是我家隔壁老王家的故事!”村民王師傅指著臺上角色笑道,“前些天我還為孩子高考志愿和媳婦吵架,看完這戲才明白,家和才能萬事興啊!”《孟姜女哭長城》悲的是個人離合,頌的是家國大義。當孟姜女“水袖拋寒衣”的悲聲響起,禮堂內數百盞手機電筒齊齊亮起,化作一片“星海”。“過去只當孟姜女是哭夫的弱女子,今天才懂她哭的是千千萬萬修長城的百姓!”90后觀眾小吳在朋友圈感慨,“原來愛國精神早就刻在咱們老百姓的骨子里了。”

    “過去看揚劇要跑幾十里路,現在戲臺就建在家門口!而且每年重大節日都有演出,實在是太好了。”永和村村民李奶奶抱著小孫女,早早來到禮堂占座。五一期間,永和禮堂化身“文化會客廳”,5月1日和2日連續兩場揚劇演出場場爆滿,觀眾中既有銀發老者,也有年輕父母帶著孩子,甚至不乏鄰鎮村民驅車趕來“追戲”。據統計,2場演出累計吸引800余人次觀演,創下當地非遺展演參與人數新高。

    蔣王街道何橋社區:

    音樂課堂傳遞溫情,歌聲唱響銀齡自信

    在蔣王街道何橋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聚焦“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組織開展“銀齡之聲”音樂教唱活動,吸引了眾多音樂愛好者參與。

    課堂上,指導老師從歌曲《攙扶》的創作背景和歌詞內涵入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大家講解發聲練習,普及聲樂常識,指導大家通過呼吸來訓練發音技巧,并鼓勵大家將生活中的真情實感融入演唱,讓歌聲更具感染力。

    “姚老師總能發現我的聲音特點,讓我找回了年輕時的歌唱熱情!”68歲的馬叔叔在課后開心地說道。在姚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學員們不僅提升了演唱技巧,更在音樂中找到了自信與快樂。

    在課程尾聲的展示環節,學員們用獨唱形式深情演繹《攙扶》,真摯動人的歌聲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通過開展此次活動,不僅讓社區居民掌握了專業的聲樂技巧,更在藝術交流中增進了鄰里感情,營造了和諧溫馨的社區氛圍。

    新盛街道大劉社區:

    青春印記,綻放芳華

    為展現新時代青年風采,近日,大劉社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鮮花拓印 中藥香囊”手作活動,將青春創意融入非遺技藝,以自然之美共繪青春畫卷,為社區注入傳統文化新活力。

    活動現場,青年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將三色堇、杜鵑花、蕨葉等新鮮花材精心排列,通過錘擊拓印、色彩暈染等手法,將花朵的形態與紋理永久保留在香囊包上。敲打聲此起彼伏間,素色布面逐漸暈染出繽紛花色,春日氣息躍然眼前。“每一錘都要控制力度,才能留住花瓣最生動的模樣!”參與者小陳感慨道。

    活動還融入環保理念,鼓勵使用落花落葉創作,傳遞綠色生活態度。“第一次嘗試拓印,沒想到普通的植物能變成藝術品!”參與者侯女士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創意比拼環節,青年們互相交流拓印心得,分享創作靈感。拓印完成后,青年們開啟香囊制作環節,大家將薰衣草、橙皮、艾葉等中藥材裝入帆布袋,親手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國潮香囊”。

    竹西街道竹西社區:

    小小社區主理人,賦能青少年成長

    社區生活是賦能青少年成長的最好素材,社區教育亦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快樂、安全、有趣的周末、假期時光,社區持續拓寬社區教育的教學場景和課程資源,在沒有圍墻的社區學校里培養應對未來的底層能力。為此,社區組織召開“小竹筍童言議事會”,一方面了解和滿足孩子們的真實需求,課程內容、課程時間讓孩子們自己說了算;另一方面將青少年群體發展成為社區治理中的一員,招募培養一批“小小社區主理人”。

    在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上,家長和孩子們就2025年社區青少年課程活動進行了交流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我喜歡科學實驗課程,特別有意思!”“我覺得可以加入志愿服務課程,老師經常鼓勵我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累計時長可以獲得實踐小種子獎章。”“可以把安全教育設計成密室逃脫游戲,孩子們參與熱情會更高。”8名“小議員”和家長們正激烈討論著社區課程的安排。經充分的討論,會議最終形成一致決議,將書法、手工制作、科學知識普及、非遺體驗、體能訓練、戶外拓展,列入2025年社區重點開展的青少年課程,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深入發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開設“小小主理人”志愿服務崗,設置垃圾分類“督導員”、老年智能課堂“小助手”等輪崗制崗位,鼓勵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會后,劉玉晨家長說道,“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社區議事會,沒想到社區的青少年活動能讓孩子自己選擇。”議事會召集人介紹,對于新開的課程項目,家長們可以選派一名“課程體驗官”和孩子們一起試聽,對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效果進行直觀評價。

    方巷鎮:

    從“接得住”到“留得下”

    北山小鎮“共富行動”解鎖全域旅游新打法

    “嚯!這么多人,還有地方停車嗎!”來自山東的游客王先生剛下沿湖橋就被眼前景象驚得直咋舌。五一的沿湖宛如打開的百寶箱,皮劃艇如彩蝶點水,橙黃色救生衣在碧波間躍如錦鯉,雙槳破開的水痕在湖面搖曳出交織的銀弦,五十米開外的射擊場不時爆出喝彩,摸魚區早被小朋友占領,防水褲摩擦的窸窣聲里,小桶傾倒時嘩啦濺起的水花應和著此起彼伏的歡叫。臨時停車場里,掛著浙、滬、皖、魯、豫、青、鄂、陜、蒙牌照的車輛正見縫插針找車位——這幅《清明上河圖》般的現代鄉村圖景,拉開了沿湖五一假期的火爆序幕。

    “五一”五天假期,沿湖村鄉村旅游形式創新,邀請裔家村、合玉村、三里橋村、利民村、聯合村、廟頭村、方家巷社區參與方巷大旅游氛圍,以沿湖村為“核”,7個村(居)借勢五一“抱團出圈”:11家餐飲全部爆滿,4 家民宿提前半個月訂空,1 家新開的漁家樂酒店入住率達100%,全鎮土特產銷售額同比增長34%。更重要的是,周邊7個村居都嘗到了甜頭:裔家村牛肉湯銷售額突破萬元,廟頭村農產品訂單排到了六月,打造的紅船輕食吧成了“網紅打卡點”。

    為了迎接八方來客,讓游客 “玩得舒心”,沿湖村新增了臨時停車場指引牌,志愿者統一穿著“品味方巷”工作服在路口疏導交通;民宿老板們組成“幫幫團”,主動幫游客聯系周邊村居的住宿;最讓游客驚喜的,是游客中心二樓的簡餐食堂——30元一份葷素搭配,米飯管夠,湯隨便喝。“村里的農家樂都訂滿了,本打算去其他地方吃午飯,沒想到游客中心二樓還有食堂。”浙江游客張先生端著餐盤感慨。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