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傳遞溫暖的紐帶,更是衡量社會文明高度的標尺。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以慈善項目為抓手、以道德引領為核心、以實踐創新為路徑,交出了一份充滿溫度的民生答卷,讓“善”的種子在宿城區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
“聽了這些‘中國好人’的故事,我備受感動。我也想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幫助鄰里做點實事,努力傳遞更多真善美的力量。”日前,“道德的力量”新時代江蘇先進典型事跡巡演走進宿城區,觀眾張磊頗為感慨地說。
這樣一堂浸潤心靈的“精神課堂”,正是宿城區以道德力量引領文明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宿城區深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構建“3+3”先進典型培育選樹機制,形成“選樹一個、帶動一片”的良性循環,讓典型力量從“個體閃光”變為“群體璀璨”。截至目前,宿城區已培育出全國道德模范1名、“中國好人”7名、區級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50余名,覆蓋助人為樂、孝老愛親、敬業奉獻等多個領域。
道德的光芒照亮人心,精準的慈善項目則為困難群眾筑起溫暖防線。“我捐了50元,就能幫助孩子買一套教輔資料!”近日,市民陳先生通過宿城區慈善平臺捐款,收到受助學生發來的感謝信后,他感慨地說。這樣的“小額捐贈、精準幫扶”,源于該區對困難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聚焦助學、助醫、助老等民生痛點,宿城區重點打造“眾善眾舉·圓夢助學”“愛在宿城一起捐”兩大核心慈善項目,并以“江蘇慈善周”為契機,推出愛心捐贈網絡募捐宿城專場,構建“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的募捐體系。
據了解,2024年,宿城區共募集善款255.77萬元,參與網絡捐款1.58萬人次,為約1.5萬名群眾紓困解難。除了精神引領與物質幫扶,宿城區更創新推出“善小積分”制度,群眾參與慈善捐贈、志愿活動可累計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或服務,從而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慈善的熱情。
如今,街頭志愿者清理雜物的身影、商戶誠信經營的公示牌、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的市民,已成為宿城最常見的“風景”。“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慈善項目創新,擴大道德模范宣傳覆蓋面,完善文明實踐服務體系,以‘善小而為’匯聚‘大愛成河’。”宿城區民政局局長、區慈善總會副會長吳志強說。■ 本報記者 王逸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