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塵土滿天,現在不但路面平整寬闊,兩邊的環境也清爽多了。”近日,市民丁先生從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的通園路散步至運南西路時,對該路段的變化贊不絕口。
京杭大運河沿岸的運南西路段曾飽受環境問題困擾——非法廢品回收點侵占河堤用地,廢棄泵站的圍擋內堆積垃圾雜物,坑洼不平的路面與堤岸上零星可見的毀綠種菜現象,都對大運河整體風貌產生了不良影響。清江浦區將該區域治理列為環境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厘清河堤堤防管理范圍,明確權屬關系,細化“拆違、清表、整理、建設”全流程實施方案。城南街道在細致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依法拆除沿線私搭亂建和廢棄泵站,取締違規廢品回收點,全面清運積存垃圾雜物,集中整治堤岸毀綠種菜現象,實施岸線綠化和道路改造工程。
京杭大運河淮安段 趙啟瑞 攝
煥然一新的運南西路段,是淮安深入推進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的縮影。今年3月,該市啟動首批問題排查工作,共摸排主次干道兩側“臟亂差”等問題553個,目前已完成整改501個;6月起,治理工作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新排查第二批問題341個,堅持邊排查邊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140個。
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享受美好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所。淮安各地各部門秉持“一地三用”理念,著力解決“兩片兩帶一廊”范圍內“灰空間”存在的環境差、秩序亂、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因地制宜盤活利用閑置土地資源,推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以“繡花功夫”努力將城市打造得更加干凈整潔、宜居宜業。
淮陰區一處綠地游園(治理后) 王昊 攝
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成效已然有力顯現。淮安生態文旅區創新運用“國企運營+產業對接”模式,通過國發集團精準對接本地奶牛養殖產業需求,規模化種植青玉米等經濟作物800余畝,顯著提升土地綜合效益;淮陰區加強淮安高新區待開發地塊綜合利用,通過栽種1.4萬棵經濟苗木,將閑置地塊轉化為可持續產出的“綠色資產”;淮安區整理G233國道、山陽大道沿線低效工業用地1100畝,清理安瀾路與承恩大道雜樹,并建設苗圃基地;清江浦區高效利用閑置土地,在待開發地塊新增停車位690個,周邊小區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漣水縣整治縣城“灰空間”地塊25處,因地制宜建設共享菜園、口袋公園等。淮安市農業農村局編制《農作物種植技術指導建議》,提升種植成效,31個項目全部完工。
淮安市水利局編排骨干河道治理及重點水系整治項目9個,已完工4個。淮安市國聯集團、交投集團、城發集團高效推進24處2100畝待開發地塊整治利用工作,通過種植商業草皮、建設停車場等方式,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公共空間治理是一場攻堅戰。據了解,淮安將進一步聚焦問題清單,以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系統推進環境治理、空間重構、功能提升與便民利民的深度融合,努力讓治理成果更加可感可及。同時,將已整改銷號問題作為長效管理巡查重點,對反彈或新發現的問題,建立“即發現、即交辦、即整改”的快速響應處置機制,并引導群眾自覺維護治理成果,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長效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