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犬管理關乎公共安全、環境衛生與社會和諧,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宿遷市養犬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實施后,相關部門強化監管與宣傳,社區常態化開展文明養犬引導,養犬居民從最初的不理解逐漸轉變為主動配合,文明養犬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勾勒出宿遷人寵和諧的文明畫卷。7月30日,記者對此進行采訪。
法規引領,筑牢文明養犬基石
為回應群眾期盼與社會關切,6月25日,宿遷市專門召開《條例》專題新聞發布會。《條例》旨在重塑城市文明風貌,引導市民樹立文明養犬理念,促進個人養犬自由與公共利益的協調統一。
據悉,《條例》共三十六條,分為六章。其中第三章明確養犬人為責任主體、養犬行為的限制性和禁止性規定、攜犬外出的行為規范、禁止攜犬進入區域的設定。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的第二十四條至第三十四條(法律責任部分),針對各類養犬管理違法行為,設定了罰款、吊銷養犬登記證、沒收犬只等處罰措施。此外,為體現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原則,《條例》規定相關主管部門在實施處罰前,應責令違法行為人限期改正;對及時改正的,可不予處罰。
據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綜合科科長劉新星介紹,自7月1日《條例》施行以來,全市不僅加大了文明養犬宣傳力度,對不文明養犬行為的執法力度也顯著增強。在遛犬高峰時段,執法人員加強巡查,對違反條例行為即時進行教育引導或處罰;同時,通過小區微信群、路口電子屏、信息網站等多渠道廣泛宣傳《條例》,持續提升市民文明養犬意識。
社區實踐,共筑人寵和諧家園
7月30日,記者在宿城區古城街道新苑社區華泰御花園小區看到,“文明養犬 從我做起”的標語十分醒目。“自《條例》實施以來,我們持續通過宣傳欄、業主群等,向居民普及文明養犬知識。對登記辦證、疫苗接種等要求,我們反復提醒養犬居民,確保寵物‘持證上崗’,加強源頭管理。”新苑社區網格員王女士介紹。
“以前小區里常有犬只隨地便溺、遛犬不拴繩的情況。宣傳活動讓我更清楚文明養犬的重要性。我養泰迪,每次遛犬都帶袋子及時清理,小區環境好了,大家住著舒心。”華泰御花園小區居民張麗笑著說。
記者走訪市區多個社區發現,文明養犬宣傳已成常態。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小區,講解家庭養犬注意事項,特別提醒定期接種疫苗,預防人畜共患病。同時,反復強調外出遛犬必須拴繩,避免犬只驚擾孩童、老人、孕婦等,保障他人安全。
觀念蝶變,文明養犬蔚然成風
在《條例》發布初期,不少養犬居民對其中的規定存在諸多不理解。家住市區金陵名府小區的市民張東(化名)便是其中之一,他養了一只小型犬,以往遛狗時從未拴過狗繩,覺得自家狗溫順,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家狗狗很聽話,在小區里跑習慣了,突然要拴繩,我覺得限制了它的自由。”張東說。
隨著執法部門加大對違規養犬行為的管理和處罰力度,以及社區文明養犬宣傳活動的持續開展,情況逐漸發生了改變。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耐心地向張東講解《條例》的規定以及不文明養犬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同時,執法人員在小區內加強巡查,對遛狗不牽繩等違規行為進行制止。
“現在我明白了,文明養犬不僅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的狗狗負責。”張東轉變了態度,主動到相關部門為狗辦理了養犬登記手續,出門遛狗時也總是牽著狗繩,還隨身攜帶紙巾,及時清理狗的糞便。
像張東這樣轉變觀念的養犬居民不在少數。家住市區金港花園小區的陳女士表示,她原本認為養犬登記和定期免疫很麻煩,覺得多此一舉,但相關的宣傳片讓她認識到養犬登記能夠更好地管理犬只,而定期免疫是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關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如今,在宿遷的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養犬市民自覺遵守《條例》。當遛狗時自覺牽緊手中的繩索成為習慣,當俯身及時清理寵物糞便的動作化為自然,文明養犬便從紙面的規章制度,真正沉淀為社區的日常風尚。
本報記者 倪家樂
■ 見習記者 歐怡娜 云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