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一家親”里,“夕陽”長紅
    ——聚焦南京賽虹橋街道“雙托雙進”系列報道之一
    2024-11-04 09:20:00  來源:新華日報  

    緊鄰虹悅城的閑置小二樓,經過一步步改造,變成敞亮的公共活動空間。磨剪刀、釘扣子、寫書法、做面點……這處取名為“一家親”的驛站,讓長虹路社區的老人有了每天念念不忘的打卡點。“早晨8點不到,門口就不少人了。”長虹路社區黨委書記劉燕“劇透”,“為了滿足大家,以后再提早半小時開門。”

    與“一家親”相隔兩三百米,還有雨花臺區首家社區級體衛融合工作站。樓下配備智能體測儀、健身自行車等,“指導”他們科學運動。樓上“拉”來小行醫院的醫生坐診,看病開藥、拔罐推拿,都能刷醫保。不到300平方米的陣地,因為嵌入多項專業服務,成為轄區以及周邊老人的“新寵”。

    這兩處改造深得人心。它們的初衷是同一個樸素的愿望:切切實實為老人解決痛點難點。在長虹路社區,60周歲以上老人超過2000名,高品質的養老就醫、個性化的休閑娛樂是剛需。但此前,因為社區位置偏、空間小,居民只能擠在樓道口玩。久而久之,他們和社區越來越“遠”。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雨花新實踐”,是雨花臺區委全會強調的一件大事。今年初,區委為各板塊點題,賽虹橋領到的題目正是——“深化智慧數字平臺,全面推進‘雙托雙進(托老、托小、進社區、進園區)’”。很快,街道黨工委便明確解法,即在全街8個社區新建或嵌入養老育幼陣地,開展普惠、精準服務。

    前兩年將“一家親”驛站、體衛融合工作站盤活,長虹路社區在已有陣地的基礎上,導入了八段錦、心理咨詢等特色為老服務。反響超乎預期。第一期八段錦活動,驛站里外“站不下”。幾場沙盤游戲(心理咨詢)“救”下遭遇金融詐騙想要輕生的老人。而后,編織、烹飪、柔樂球等12門課程陸續開班,所有老師都來自社區。共建單位港華燃氣主動在此設服務點,每月開戶繳費人數翻了三番。

    從“一家親”走向“萬家歡”。老人們關注自己的養老生活,更關心社區的大事小情。家住長虹路324號的賈老師傅反映,家門口電動車充電樁不夠用。在他的發起和召集下,社區、物業、居民代表在“一家親”召開了6次議事會,最終在小區內新增2組20個充電樁。前不久開放的公眾聯絡示范街觀云路上的口袋公園,也是由幾名老人協力促成。

    起初也曾擔心,搞活動會不會沒人來?隨著兩個400人微信群“滿員”,社區這才放下心來。半年多來,兩處陣地月均服務近2000人次。與此同時,“葉姐志愿隊”也組建起來,包括“南京好人”萬靜珠在內的60位“小老人”們共同守護轄區145位“老老人”。志愿者骨干陳老說:“從老有所樂到老有所為,志愿服務的熱情,也幫助我走出了家人生病的陰霾。”

    這股深深的牽掛同樣給到社區2480名孩子。今年7月,長虹路社區租借賽創文化產業園400平方米陣地,依托延齡薈公益、“小虹人”學院等,每月開展“與科學家面對面”系列活動。航天晨光工程師、省人醫主任醫師、南理工大學教授接連送學進園區,場場爆滿,連隔壁社區、主城社區的孩子都來“蹭課”。

    托起“朝朝暮暮”的向往,長虹路社區的努力還在繼續。面向轄區0—3歲嬰幼兒群體,近1000平方米的托育活動場所即將動工,明年春節后將投用。“每個孩子都將佩戴智能手環,家長可以通過‘及時雨’APP實時看到他們的動向。我們帶娃,他們無憂。”劉燕說。□ 本報記者 周敏

    通訊員 錢前 薛梅 樊麗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