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蘇州 > 正文
    劉建榮:一顆永遠年輕的公益心
    2022-10-26 09:51:00  來源:姑蘇晚報  

    “來了啊,慢點啊。”近日,張家港市愛心義工協會的志愿者們拎著物資來到橫河社區看望慰問社區老人,志愿者的定期探望讓老人和家屬倍感欣慰。隊伍里年齡稍長的劉建榮,從事公益事業已經16年。“我今年快70歲了,但是我的一顆公益心永遠是年輕的。”對劉建榮來說,在公益事業中發光發熱,為他人和社會帶來愛心和溫暖,是自己的天職。

    人物名片

    劉建榮,1953年生,中共黨員,張家港市愛心義工協會會長。2006年,劉建榮與朋友發起成立了張家港市志愿者協會愛心義工協會分會,積極開展義賣、義捐、義演活動,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16年來,協會注冊志愿者達到4200多人,協會獲江蘇省示范性社會組織、蘇州市最具影響力公益慈善組織等榮譽稱號,被評定為中國AAAA協會。劉建榮曾獲江蘇省最具愛心行為楷模、蘇州市五星級志愿者、張家港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退休后,找到那份“心里的熱乎乎”

    “幫助他人的同時,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劉建榮向記者說起初次參與公益活動的那一刻,語氣中飽含著幸福和喜悅。2004年冬天,剛退休的劉建榮賦閑在家,“每天就是在家里掃掃地、搞搞衛生,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天,偶爾得知某醫院里一名白血病患兒急需捐款救助,她立馬行動起來,找上門去為患者捐助了50元現金,“從醫院回家的路上,天空中飄著小雪,可我的心里熱乎乎的。”從那以后,投身慈善事業成了劉建榮的最大追求。

    2006年,劉建榮和10多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成立了張家港市志愿者協會愛心義工協會分會,在奉獻愛心、溫暖他人的道路上,一起摸索學習、不斷進步,開展義賣、義捐、義演等志愿服務活動,匯聚社會愛心資源。劉建榮還特地學了開車,以便更及時地運送公益物資、接送義工成員,“走出家門從事公益后,我發現社會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參與、去奉獻的事。”2007年,一名跟隨男友從外地到張家港市找工作的年輕女孩剛考上教師資格證,就不幸被查出罹患肺癌。得知消息后,劉建榮和愛心義工協會成員多方奔走,為這對經濟條件困窘的戀人組織愛心義賣、籌集善款,為了幫他們圓夢,還著手操辦病床前的婚禮。“可惜后來那個女孩又被查出患上了食道癌,不幸去世了,婚禮沒能辦成。她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決定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為他人帶去重見光明的希望。”劉建榮說,在公益之路上令人難忘的事有許多,愛心義工協會的志愿者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2013年,具有法人資質的張家港市愛心義工協會正式成立。

    “清一色紅馬甲,像一團團火焰”

    “熱心公益,離不開父母對我的熏陶。”劉建榮的父親劉華是一名抗戰老兵,從小教育劉建榮要為他人著想、多做好事。從小在“老革命”耳提面命之下的她,把父親的教誨牢記在心。走上公益之路后,擁軍優撫成了她開展公益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

    “老戰士們見到我們義工總是很開心。上門陪他們拉拉家常,推著他們到戶外曬太陽,這些交流既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溫暖,也是我們向革命前輩學習的機會。”一次,劉建榮在探視時發現,有一名老兵每天早晨堅持在家門口拿收音機播放國歌、用竹竿升國旗,她被老兵的精神打動,向社會積極宣傳了這個事跡,還帶領協會資助的50名貧困兒童一起來學習。收集老兵的“心愿清單”,力所能及地幫助老兵圓夢,是協會公益內容的一項。“我想要一身軍裝……”有一名老兵在彌留之際,向義工提出了自己特別的心愿,“我要穿著軍裝走,下輩子還當兵!”協會立即幫忙聯系有關部門,幫助老兵實現了臨終心愿。截至目前,他們陪伴了200多位老兵度過晚年生活,送走了56位老兵。

    多年來,協會為老服務的足跡遍及張家港市各鄉鎮(街道)的13所敬老院,“每次行動,團隊清一色紅馬甲,像是一團團不知疲倦的火焰。”2006年到2019年,協會每月組織義工前往敬老院,常態化開展“輪椅上的陽光”為老服務項目,該項目被評為蘇州市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幫助老人的同時,志愿者從中感受到孝愛的重要,回家后更珍視自己的親人。”每一次為老服務,劉建榮幾乎從不缺席,在她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愛心義工協會,而劉建榮也慢慢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劉大姐”。

    “只要還有能力,就一直做下去”

    從事公益的時間越來越久,劉建榮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想做的事越來越多。2017年,她報名參與了張家港市民政局舉辦的愛心組織結對幫扶項目,前往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展幫扶活動,當地的見聞經歷堅定了她幫扶助貧的決心。“真正到了那里,才明白脫貧攻堅戰的意義。有的孩子家里的土坯房連基本的遮風擋雨都無法達到,學校里的桌椅都快爛掉了,食堂里到處是蒼蠅。”劉建榮說。

    從沿河回來后,劉建榮動員更多的愛心義工和愛心企業加入扶貧隊伍中,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提出幫扶計劃,資助了20名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完成學業的困境兒童,整合社會資源,為當地學校提供了500本書刊,捐款捐物總計7萬多元。2018年,劉建榮再次到沿河,她和同行援助的人帶去了新的桌椅和用來保鮮的冰柜,帶去了上次拍的孩子們的照片,帶去了新鮮的食材,和孩子們一起包了一頓餃子。一個禮拜后,助貧隊伍要離開了,孩子們跟在身后送了一程又一程,眼里滿是不舍。回來以后,劉建榮和山區的孩子們依然保持著聯系,為他們寄去書籍和物資。

    “公益事業讓我收獲無數感動。現在,社會上參與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氛圍越來越好。我想,只要自己身體健康,還有參與公益活動的能力,就會一直奉獻下去。”劉建榮說。(本報記者 陸飛龍)

    責編:蘇州文明辦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