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州,常州工學院長期深耕高等教育改革,扎根地方辦學,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產教深度融合、校城一體發展”為核心特色,通過改革創新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穩步邁向“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地方大學”目標。
在逐夢征程中,如何突破同質化瓶頸?怎樣讓教育真正服務產業?如何實現高校與城市共生共榮?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專訪了常州工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兵,解碼這所地方院校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頂層謀篇:錨定校城共生,辦一流應用型地方大學
大學的價值何在?應如何貢獻社會?又該具備怎樣的特質?常州工學院領導層深入思考,答案清晰明確:拒絕同質化發展,走“產教深度融合、校城一體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當下,百姓對大學的需求已經從‘拿文憑’轉向‘求價值’,真正有生命力的大學必須能‘切實改變人的命運’?!睂TL伊始,張兵開篇點題,“一所大學必須辦得與所在地區高度匹配,不能脫離現實困守‘象牙塔’,更不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常州工學院作為應用型高校,辦學必須與地方需求高度契合,真正成為對地方發展有貢獻的一流應用型地方大學。”
作為扎根常州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常州工學院將“服務地方”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座GDP超萬億、產業體系完備的城市,既是學校的“營養土壤”,更是其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靶場”。
為了實現與常州產業的精準對接,學校早在2018年便啟動了一場刀刃向內的專業調整:停辦12個與地方產業需求脫節的專業,推動工科、文科全面向常州優勢產業聚焦。
“如果常州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卻堅持辦拖拉機專業,即便做得再好,對地方也沒有價值?!睆埍寡?,當時調整面臨不小阻力,但如今回頭看,專業結構與常州新能源、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的百分百匹配,已成為學校最鮮明的競爭力。
如今,常州工學院已成為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蓄水池”和“科技加油站”。學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超過80%留在江蘇就業,其中大多數服務于常州及周邊地區產業;依托與企業共建的科研平臺,學校近五年拿下7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不少成果直接轉化為企業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技術。
人才培養:對接產業需求,構建精準化培養體系
應用型人才如何適配產業真需求?怎樣實現“畢業即上崗”?如何避免“大水漫灌”式培養?常州工學院的探索方向篤定:打造緊扣常州產業、直擊崗位痛點的精準化培養體系。
作為深耕常州產業人才供給的主力軍,常州工學院將崗位適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實現人才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學校錨定細分領域,跳出“大專業”泛化培養,讓每個專業都瞄準常州產業細分賽道,比如電氣工程專業聚焦“微特電機和電力裝備產業”,材料專業主攻“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確保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一一對應。
課程方面,學校緊跟技術迭代建設課程。摒棄滯后的傳統教材,聯合企業開發“理論+實操+項目”一體化課程。近兩年,打造了147門精品課,覆蓋產業前沿技術。今年更以“課程建設年”為抓手,開展全校聽課互評,倒逼每門課都對學生成長“有用、實用”。
學校還建成多個企業級實訓基地,設備與車間同步更新,既解決實驗室閑置問題,又讓學生在校就能接觸真實生產場景。
此外,學校突破地方院校國際化弱的瓶頸,以赫特福德學院為核心,構建了“高質量、本土化”的國際化教育體系,既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又為學校整體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樣板”。
如今,這套精準化培養體系已初見實效:學校畢業生崗位適配率顯著提升,進入企業很快就能獨立上崗;依托校企共建課程,不少學生在校期間就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成為地方產業發展的新鮮血液。
產教融合:從協同到共生,釋放多維溢出效應
如何避免產教融合表面化?怎樣推動高校與企業深度融合走向共生共贏?常州工學院摸索出三級進階路徑,讓產教融合從合作走向共生。
“我們的產教融合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點對點’合作,到‘一院一鎮、百團百企’擴大覆蓋面,再到如今共建‘產業學院’深化融合?!睆埍榻B,目前學校已建成16個產業學院,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學院便是典型——企業老總任學院副院長,與校方共定培養方案;學生既學理論,又深度參與企業項目;優秀畢業生可直接入職,一個班常有20多人進入合作企業。
“以前校企合作是‘各說各話’,現在通過產業學院,我們和企業能‘說到一塊去’?!睆埍e例,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學院引進的博士,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既解決了企業難題,又產出了高水平成果。
產教融合帶來的溢出效應遠超預期:教師從只會寫論文成長為懂技術、懂運營的準企業家,個別教師作為技術骨干支撐的企業已籌備上市;學生通過企業家授課、參與項目,深化對產業的熱愛與實業報國情懷;管理層打破認知局限,制度設計更包容;校友與企業家捐贈文化被激活,從實驗平臺到校園綠化,隨處可見社會力量支持。更意外的是,產教融合打開了國際化新通道——“一帶一路”留學生在常州企業實習后,不少進入企業海外子公司,成為中國文化與常州產業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師資搭建:創新機制破局,激活辦學內生動力
應用型高校的師資如何適配產業需求?怎樣避免紙上談兵?常州工學院通過“引、練、評”三管齊下,打造高水平應用型師資隊伍,以產教融合為紐帶,推動師生狀態與辦學模式的深度變革。
“我們大力引進高水平博士,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但僅有高學歷還不夠,應用型大學的師資必須具備產業實踐能力。為此,學校明確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到企業實踐,以此保證教師熟悉產業和了解前沿技術,避免紙上談兵?!睆埍f。
此外,評價體系是師資建設的“指揮棒”,傳統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與應用型辦學目標相悖。為此,學校針對性修訂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與辦學目標匹配的評價激勵機制。“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業等成果,均納入聘崗業績認定范疇,并且允許產學研成果納入評聘教授、副教授評價體系,打破唯論文導向?!睆埍f。
機制創新激活了師資活力:不少教師深入產業一線后,視野與格局顯著提升,精力聚焦“技術能否落地”“裝備能否做出”等實際問題;一批實干型人才脫穎而出,形成極具戰斗力的科技服務團隊,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支撐。
育人初心:以學生為中心,細節處傳遞教育溫度
“教育的靈魂是愛,沒有對學生的愛,再先進的理念都是空殼?!痹诔V莨W院,這樣的“愛”藏在每一個細節里:宿舍沒有一間朝北,保障學生居住舒適度;圖書館是同類院校中的標桿,成為學生沉浸式學習的“打卡地”;食堂經過改造,8家咖啡店、3家西餐廳滿足師生多元需求;近200間智慧教室,讓課堂教學與技術發展同步。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學校對學生“吐槽”的快速響應:學生反映操場運動后找洗手間難,學校便利用暑假施工,建成“網紅衛生間”;櫻花大道交叉口因人流大常擁堵,學校立即拓寬改造;學生提議為教室安裝空調,校長當即回帖“正在安裝”……“把一萬件小事辦好了,學生的體驗感自然就上去了?!睆埍ΨQ自己是“細節控”,每天早上逛校園,從瓷磚破損到物業人員服裝,都會一一關注。
學校將這種細膩服務融入校園管理的每個角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被尊重、被重視,進而激發專注學習與銳意成長的內驅力。
高質量就業:從“有崗”到“優崗”,破解人才適配難題
當前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常州工學院不滿足于高就業率,更追求高質量就業?!叭绻麑W生畢業后月薪僅三四千元,或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脫節,絕非我們追求的應用型教育成果?!睆埍毖?。
學校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保障就業質量:通過產業學院定向培養、企業級平臺實訓,確保學生所學與崗位所需高度匹配,避免“學電子做直播、學機械轉銷售”的資源浪費。針對文科生就業難,學校推出破局舉措:放寬轉專業限制,允許填報2個志愿,滿足學生向優勢產業轉型需求;開設合成生物、智能設計與制造等微專業,為文科生補上技術短板,實現“行業+管理”特色就業。
深度布局換來了亮眼成績單:據麥可思調查顯示,2016屆畢業生畢業5年平均薪資達11901元。不少合作企業給畢業生的起薪就達8000元-9000元,真正實現從“有崗”到“優崗”的跨越。
對于應用型地方高校而言,常州工學院的“常工模式”印證特色發展不是“另起爐灶”,而是立足地方找定位、圍繞產業做文章、聚焦師生謀發展;一流應用型大學不是規模的比拼,而是質量的較量,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是教師服務地方的貢獻度,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滿意度。
面向未來,張兵表示,學校明確了“兩創兩升”中長期發展戰略,將“創建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創設更多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為當下目標,以“升格大學、升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為長遠追求,在更高起點上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