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姑蘇區白洋灣街道路南社區開展學雷鋒主題活動,除了向居民宣傳植樹環保、邀請美食達人做小點心送困難人群、組織團員青年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及垃圾分類志愿活動等,還在路南苑廣場便民服務活動設置特色能人的“專攤”,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據悉,這次便民服務活動最具有特色的“網紅”打卡點,還得是春馨園小區居民高林娣帶來的“針馨”縫補攤。
據悉,“針馨”縫補攤的主人高林娣今年已經78歲,原先一直設在春馨園的紅心生態園內,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她的縫補攤不僅是小區里的特色“網紅”打卡點,而且“針馨”縫補攤的名稱也由附近居民自發取名,意為“真心”。當天,高林娣在金陽寶地物業人員幫助下,早早地將縫紉機搬至路南苑中心廣場。“這是‘針馨’縫補攤第一次走出春馨園,希望更多的居民能知道‘針馨’縫補攤,也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服務。”高林娣開心地說。活動還沒正式開始,她的周圍就擠滿了居民。“高阿姨,這條裙子幫我看看能不能補補?這個款式還是不錯的,丟了我舍不得。”居民蔡圓說。高林娣看了看裙子,隨后一邊腳踩縫紉機,一邊手上推動著布條,很快裙子就補好了。
“我媽媽是位縫補好手。”高林娣說,她年輕時就從媽媽那里學了縫補這門手藝,連自己兒子小時候的衣服,也都是她親手縫補制作而成。退休后,她在仁安街設了有十多年的縫補攤。后來,她要照顧年幼的孫子,無奈才向老板提出不做了,老板還挽留了她好幾次,最后她都婉拒了,帶著自己的縫紉機回了家。
眼瞧著孫子漸漸長大,了解到春馨園附近的居民有小修小補的習慣,高林娣熱愛縫補的心思也漸漸“活”了過來。“親朋好友都知道我有一手縫補好手藝,經常讓我幫忙縫補。再說,我原先在仁安街擺攤的時候,還有一大堆的線和拉鏈,放著也是浪費。”于是,高林娣在自己的車庫里重新設起了縫補攤,免費為眾多親朋鄰里縫補。當時,她還遭到了老伴和兒子的反對,生怕她太辛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她的縫補攤非常受歡迎,而且她的笑容比以前多不少,他們也就不再反對了。
春馨園是老舊小區,基礎設施缺少,而且周邊也沒有縫補之類的店鋪。有時候,一些人為了修一條拉鏈,甚至還要跑到新莊新村附近。路南社區黨委書記王蕾介紹,社區“海棠先鋒”志愿者走訪過程中發現,小區里有很多老人平時省吃儉用,舊衣服舍不得扔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也有縫縫補補的需求。“去年5月份,我們社區王書記說,想請我在春馨園的紅心生態園內設縫補攤。因為是在亭子內,上面有玻璃擋雨,我覺得非常好。”高林娣說,她將縫補攤設在春馨園紅心生態園后,知名度也更高了。“縫補之余,整天跟大家說說笑笑,我也很開心。‘針馨’縫補攤這個名字就是大家聊天的時候給取的。”
“高阿姨就像個‘活雷鋒’,只要我們有小修小補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找高阿姨。”居民徐芳芬說。據了解,自2024年以來,“針馨”縫補攤已經服務了近100人次。以前,高林娣每次都免費為好友鄰里縫補,很多人看不過去,就連送去的水果之類的也都被婉拒。“每個月的退休金完全夠用,最主要的還是每天和大家有說有笑的,就是我最大的收獲。”高林娣說。后來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高林娣現在每次縫補,只收個成本價。(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