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蘇州 > 正文
    嵇世華:步履不停,做雷鋒精神“追光者”
    2024-03-04 11:16:00  來源:蘇州日報  

    日前,2023年第四季度“江蘇好人榜”發布儀式暨江蘇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徐州市舉行,現場同時發布第十批江蘇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蘇州海關后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長嵇世華作為蘇州唯一的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獲得者,上臺領獎。

    “雷鋒同志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始終牢記他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手捧榮譽證書,嵇世華激動地表示,這是一份鼓勵,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

    以雷鋒精神為指引,嵇世華情系大山助學幫困,10年來先后帶動80多人與111名困難學生結對幫扶,助學捐款累計達64.16萬元,生動演繹了大愛蘇州與山區學子守望相助的故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

    愛心助學,緣起偶然步履不停

    位于黔東南崇山峻嶺之中的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鎮,曾是黎平縣的貧困鄉鎮之一。當地的六甲小學主要服務于岑岜村、岑梧村等8個行政村。由于沒有住宿條件,全校400多名侗族學生每天清晨都要徒步2到10公里崎嶇陡峭的山路趕到學校上課,這些孩子中80%的父母都在廣東、浙江等地務工。

    嵇世華怎么也沒想到,有一天,這所千里之外的學校,會成為他的牽掛。

    2014年,嵇世華偶然之間從球友口中得知,蘇州一位名叫劉原的老師所支教的黎平縣龍額鎮的六甲小學困難學生多,有些學生因為家境貧困而輟學,困難學生家庭人均收入不超過2000元。于是,心中便埋下了助學的種子,而這顆愛心萌芽在嵇世華到訪六甲小學后,一夜長大。“我們走到困難學生家里,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毫不夸張地說,就是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嵇世華說,目睹山區兒童生活的艱苦不易,透過他們渴望而堅定的眼神,他感受到的不僅是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還有走出大山探索世界的渴望。

    此情此景,讓嵇世華當場與困難學生結對幫扶,同時下定決心,要盡其所能,動員更多人參與這場愛的接力。

    回到蘇州,嵇世華將在貴州的所見所聞告訴相識的人,并發起成立了愛心助學團隊。為了讓更多人關愛大山里的困境兒童,他多次發起愛心體驗活動,組織愛心家庭走進黎平山區,與六甲小學困難學生牽手互助,讓孩子學會感恩。在他的宣傳倡議下,周圍的同事、親友紛紛加入,積極捐款捐物,為六甲小學困難學生送去學習、生活用品,幫助解決學習、住宿、伙食等費用,并對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至今已堅持近10年。“每年9月新學期,我們會與學校對接,學校把困難學生名單發給我,然后我再轉發到微信群里征集愛心幫扶,困難學生資助標準是每人每年1000元,原則上一對一結對,資助從一年級至初中畢業,但也有人一下子結對多個學生,并且一路資助到高中甚至大學。”嵇世華說。

    步履不停,向善而行。蘇州與黎平縣龍額鎮相隔1500多公里,至今火車無法直達,以前搭乘火車再轉大巴,輾轉多地20多個小時才能抵達目的地,直到近年高鐵通到湖南懷化后才將行程縮短到了10多個小時。可就算山高路遠,但嵇世華依然排除萬難,趕赴這場愛心之約,將承載著滿滿愛與美好祝福的助學款穩妥地交到受助學生手中,他才放心。

    十年來,嵇世華先后8次深入貴州黎平山區,即便是抗疫期間無法親自前往,他也委托其他愛心人士代為赴約。“愛心助學是除了我本職工作之外,全年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了。”嵇世華說,每年11月至12月期間,他會用年假時間到六甲小學進行捐贈走訪,并通過圖片和視頻形式,讓資助人了解受助對象的實際情況,看到寫有資助人姓名的助學信封交到了受助學生手中。助學行的所有費用都是由嵇世華個人承擔,為了省錢,他都坐火車轉大巴,住幾十塊錢的旅館。

    十年堅守,貧瘠土地開出希望之花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據了解,十年來嵇世華組織資助的百余名山區學子中無一人因困退學,并且已有11名受資助學生分別考入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師范學院和南京林業大學等大學。對此,當記者與六甲小學原校長吳登貴取得聯系時,他反復說著感激不盡,他說,嵇世華團隊的愛心捐贈對全體師生意義重大且深遠。

    在嵇世華資助的4名學生中,一位名叫蘭雄麗的女生從貴州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奮戰在基層醫療一線。不僅救死扶傷,受到愛的感召,她還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公益幫扶,將愛心傳遞。“她習慣喊我嵇爸,我也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到她有出息了,并且還懂得感恩,回饋社會,特別欣慰。”嵇世華說。

    為了讓更多山區困難學生得到幫助,嵇世華還主動聯系愛心協會、愛心企業,設立愛心助學獎學金,同時為學校修建籃球場、校園圍墻、圖書館等基礎設施,累計捐款捐物超50萬元。在抗疫期間,遠在蘇州的嵇世華仍惦記著山區的孩子,他積極組織捐贈了口罩、水杯、防護服、酒精、運動服等防疫物資送至六甲小學。當這些帶著蘇州愛心人士溫暖的物品送到孩子們手中的時候,最燦爛的笑容綻放在孩子們臉上,嵇世華說,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吳登貴告訴記者,這些年,嵇世華竭盡全力地為學校和學生辦實事。去年當嵇世華得知學校課桌椅破舊、信息化設備欠缺時,他又協調了愛心企業向學校捐贈了200多套課桌椅,并為學校配備了電腦。“嵇科長是一個既熱心又有愛心的人,他的堅持和親力親為,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怎么也沒想到,這場愛心捐助可以持續十年。”吳登貴激動地說。

    截至2023年12月,嵇世華先后帶動80多人與111名困難學生結對幫扶,其中包括62名海關同事,助學捐款累計達64.16萬元,以實際行動為國家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2023年年底,當嵇世華再次踏上黎平山區這片熟悉的土地時,這里的新變化又讓他喜出望外。“十年來,這里泥濘的小道已經被柏油馬路取代,村村都通了公路,冷清的街道都變熱鬧了,而幫扶對象家庭情況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嵇世華說,這是國家脫貧攻堅的成果,也是各地愛心企業和個人,不斷用愛澆灌的成果。

    身體力行,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不僅熱心助學,嵇世華長期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達4600毫升。身為“國門衛士”的嵇世華愛崗敬業,干一行鉆一行。

    今年50歲的嵇世華曾在消殺崗位工作13年,帶領檢疫處理部門連續十二年檢疫處理入境集裝箱共計746119標箱,未發生質量事故,連續十二年委托檢疫處理出境木質包裝共計13175909件,無退貨事故,捍衛了國門安全。

    2020年年初,因工作需要嵇世華轉任蘇州海關后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長,此時正是新冠暴發的嚴峻時刻。疫情就是命令,嵇世華同志始終沖鋒在前。組織人力對辦公場所、配套用房、干部宿舍和公務用車進行消毒、制訂體溫測量工作預案、研究全員核酸檢測等一系列保障舉措。抗疫期間,嵇世華加班加點,連續三個多月堅持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崗,堅守一線測量進出人員體溫,同時積極利用自身檢疫處理工作特長,多次義務為蘇州海關及下屬單位進行防疫消毒處理。

    日常工作中,他也將機關安全保衛、設施設備維護、基建工程管理、機關消防管理和節能減排等本職工作做細到極致,全力保障海關工作順利開展。

    嵇世華先后榮立三等功2次,2017年被評為“蘇州好人”,2019年、2020年、2022年被評為蘇州海關優秀共產黨員,2021年12月被提名為“第二屆江蘇最美退役軍人”,2023年被評為南京海關優秀黨務工作者。

    嵇世華說,雷鋒同志是一名軍人,無論在哪個位置,他都奉獻了全部的熱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而自己也是一名軍人,退役不褪色,他要賡續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記者 林琳)

    責編:蘇州文明辦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