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后,張家港出現了“倒春寒”天氣,氣溫降了不少,殷志蘭拿出一條剛做好的新棉褲,幫97歲的養母施友娣換上。擔心老人晚上睡覺冷,殷志蘭每天早早就把電熱毯打開。
殷志蘭是張家港市南豐鎮新德村一名普通農婦,個頭不高、有些駝背的她數十年如一日照顧8個“爹媽”,為他們撐起幸福晚年。家里老人相繼離世后,她又組建起“志愿服務隊”為更多孤寡老人服務。2021年,殷志蘭獲評江蘇省道德模范。
7歲時,因家庭貧困,殷志蘭被過繼給膝下無子的小姨施友娣撫養。起初,小志蘭很抗拒,但小姨無微不至的關懷漸漸打開了她的心結,她才開口叫“爸爸媽媽”。殷志蘭15歲那年,養母大腿上長了瘡,疼痛難忍時只能臥床靜養。懂事的小志蘭耐心地給養母擦洗身體,瘡流出膿水,經常浸到褲子上,腥味很重,但她沒有絲毫嫌棄。施友娣看著忙前忙后的小身影,總覺得苦了孩子。但殷志蘭總說,這都是女兒應該做的。
22歲成家時,不放心年邁的養父母,殷志蘭與丈夫達成“結婚不離娘家”的協議。2002年,和殷志蘭家僅有一墻之隔的大伯患了嚴重哮喘,大娘也得了眩暈癥。兩位老人膝下無子,把殷志蘭當成自己孩子,經常買新衣服送過來。殷志蘭把這些好都記在心里,加上生父生母、養父養母和公公婆婆,8個老人的生活起居重擔都落在了殷志蘭的肩上。
養父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生母患有腦梗,婆婆患上心梗,大伯患有哮喘,大娘患有美尼爾氏綜合征……殷志蘭的愛人戴學云回憶說,最難的是幾位老人同時生病,殷志蘭要日夜守護在病床前,甚至要起夜好幾次,給老人喂藥,扶老人上廁所,只能趁間隙瞇上一會。
每天的連軸轉,讓殷志蘭看上去格外蒼老憔悴,還落下了嚴重的關節炎,每次蹲下站起,膝蓋都會鉆心地疼,但殷志蘭很少抱怨,她說,“人一輩子什么都可以晚,唯獨孝順老人不能晚。”
為了生計,殷志蘭的愛人不時出去打零工,家里的8畝地便只好由殷志蘭一人打理。女兒殷香萍回想著母親吃過的苦,心疼不已,“農忙的時候,媽媽每天凌晨不到4點鐘就起床做早飯,安頓好老人后,顧不上休息就匆匆忙忙下地干活。忙完農活,要一路小跑趕回家,輪流給老人們洗臉、喂飯,還要給病重臥床的老人翻身、按摩、擦洗。”
殷志蘭陪著8位老人,時時面對臥床、褥瘡、大小便失禁等窘況,還有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突如其來的狂躁。然而,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下,8位老人平均壽命達90歲以上。
這幾年,殷志蘭相繼送走了7位老人,家里只剩下養母。殷志蘭把家里的田承包給種糧大戶,還沒好好歇歇,看到電視里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很神氣,她找到村委會說想要成為志愿者,幫助更多孤寡老人。
此后,聽說有村民摔倒臥床,她便主動上門,陪著說話解悶,幫助按摩身體、修剪指甲……2016年,以殷志蘭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從1個人到6個人,再到如今的40多人。起初,殷志蘭不會理發、測血壓這種“技術活”,她就偷偷跟著年輕志愿者學。逢年過節,殷志蘭還自掏腰包,親手做些少糖少油的健康食品給老人們送過去。
談及這位小自己十幾歲的“好妹妹”,向來不善言語的90歲村民孫玉蘭打開了話匣子:“這些年,每當我生病臥床,殷志蘭就來到家里,陪我聊天,幫我打掃衛生。有一次床單上都是用過的尿不濕,殷志蘭也毫不嫌棄,細心地幫忙清洗床單。”
令殷志蘭很欣慰的是,今年寒假,很多學生也加入他們的志愿服務。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穿著“紅馬甲”,唱歌逗老人開心,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小孫女殷佳欣自小就常穿奶奶的“紅馬甲”,長大后愈發懂得這件衣服背后的意義。回老家時,殷佳欣也會學著奶奶的樣子,陪村里孤寡老人曬曬太陽,下幾盤棋。□ 本報記者 周 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