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蘇,有這樣一群熱心人,他們保護古城,傳播文化;他們孝老愛親,傳揚家風;他們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他們熱心公益,幫助他人;他們愛崗敬業(yè),服務群眾……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年齡經歷各不相同,卻都以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守護著這座古城,為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做著貢獻。為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特推出“德潤姑蘇 善行力量”欄目,下面請跟著小編來看看這些暖心人、暖心事!
悉心照料親人半個世紀
七旬老人詮釋孝善美德
對于金閶街道彩香一村南區(qū)社區(qū)的居民徐偉君來說,悉心照料親人已成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徐偉君的父親早年積勞成疾,不幸離世。1976年,徐偉君帶著瘦小柔弱的母親和智力殘疾的姐姐從鄉(xiāng)下回到了蘇州,從那時起,他便承擔起照顧全家的重任。
為全心照顧家人,徐偉君在妻子去世后并未再婚,每天生活如同精密的鐘表:一大清早就協(xié)助母親洗漱,根據母親的牙口狀況精心烹制軟糯易消化的一日三餐,飯后按時為母親喂藥……在徐家餐桌的玻璃板下面,總是夾著一些小紙片,上面仔細記錄了母親需要服用的藥物、時間和用量,于無聲中彰顯徐偉君的孝老溫情。除了照料母親,徐偉君還每日陪伴在姐姐身邊,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耐心教導她日常生活技能。在其照料下,102歲的母親衣著整潔、面色紅潤;81歲的姐姐身體健康、情緒穩(wěn)定。受他影響,孝親之風在家中傳承,每周末,徐偉君的兒子一家都會來看望老人,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徐偉君的故事讓“孝老愛親”成了可觸摸的生活,激勵著更多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開展紅色教育近十載
熱心志愿者在家打造“紅色驛站”
在雙塔街道網師巷社區(qū),提起紅果朗讀會和沈鴻家里的“紅色驛站”,不少參與過活動的小朋友都會連連點贊。沈鴻成長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她的父母自1952年起就投身于黨的事業(yè),家族成員中不乏杰出的革命前輩,紅色基因從小便深植于沈鴻的心中。退休后,沈鴻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利用自身特長和家庭紅色資源,積極投身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她依托社區(qū)創(chuàng)建了紅果朗讀會,帶領社區(qū)居民開展各類閱讀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迄今共開展92場紅色文化宣傳活動,惠及5000余人。為傳揚紅色家風,她制作親情檔案,在江蘇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上展出,并榮獲“江蘇最美家庭檔案”稱號。
2021年,沈鴻在愛人的支持下,創(chuàng)立了位于家中的紅色驛站——“青少年教育活動微基地”,這里也成為了傳承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家風的特色平臺。作為蘇州市新四軍研究會老戰(zhàn)士宣講團成員,沈鴻通過紅色朗讀、音樂、詩歌、故事等多種方式,開展了數十場紅色文化主題公益宣傳活動,將紅色基因深深植根于青少年心中。沈鴻夫婦還受邀走進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和愛國情懷。
熱心“老娘舅”溫情暖社區(qū)
服務居民獲贊譽
劉奔黎是虎丘街道虎阜社區(qū)黨委三支部書記、虎阜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他是個閑不下來的熱心腸,總是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社區(qū)的公益行動中。作為社區(qū)的“老娘舅”志愿者,他架起社區(qū)與居民之間的橋梁,及時反饋居民的意見建議,5年來成功調解各類糾紛183起,調解成功率達95%,被居民親切地稱為“社區(qū)老娘舅”;他在愛心探訪服務、凝心護樓巡查、廣場便民服務等活動中也迎難而上、以身作則,帶領志愿者爭先克難,為社區(qū)居民帶來方便,為社區(qū)營造和諧美滿的環(huán)境。
他常說,“我們志愿者隊伍就是一個大家庭,團結、友愛、包容、奉獻就是我們的宗旨。”虎阜社區(qū)成立以來,他參加志愿服務累計時長近3000小時,在他的帶動下,虎阜社區(qū)志愿者隊伍從最初的不足10人發(fā)展到160余人,志愿服務項目從1個拓展到12個,社區(qū)的文明風尚日益提升。
勤勞善良“筑綠蜂”
志愿服務暖人心
在白洋灣街道金筑社區(qū)的天臺上,“城市農莊”欣欣向榮,“筑綠蜂”志愿者們忙忙碌碌,其中,沈大妹就是大家都頗為認可的一員。沈大妹自退休以來一直致力于社區(qū)公益事業(yè)。金筑家園是動遷安置小區(qū),多數居民是失地農民,毀綠種菜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為了改變這種現象,金筑社區(qū)推出“筑綠園”項目,鼓勵居民在社區(qū)屋頂共建“城市農場”。沈大妹在自家陽臺嘗試種植盆栽蔬菜,掌握了種植技巧。后來,她不僅在自家陽臺上開辟“家庭農場”,還協(xié)助社區(qū)把天臺上的“城市農莊”越做越大。“城市農莊”一年四季種有100多種蔬菜,沈大妹和另外19位“筑綠蜂”志愿者主動承擔了“筑綠園”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確保每棵蔬菜茁壯成長,并定期將收獲的蔬菜送給轄區(qū)20戶貧困家庭。
同時,沈大妹還擔任白洋灣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調解居民矛盾糾紛,維護社區(qū)和諧穩(wěn)定。從事調解工作以來,沈大妹扎根基層10年,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不管何時何地有糾紛,她總會第一時間到場,盡心盡職地為居民解難題、把群眾當親人,用人民調解搭建了連心橋、構筑了和諧墻。
一線急診護士踐行初心
服務患者彰顯大愛
在蘇州平江醫(yī)院,提起門急診的王瑛護士長,許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王瑛工作十余年來,總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履行崗位職責,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時,她經常會主動放棄假期留下工作,患者們和同事們看到她,就會覺得內心多了一份安定和溫暖。她有著豐富的護理經驗,從來不放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僅時常利用休息時間堅持專業(yè)理論學習,還經常通過參加護理學習班、上級醫(yī)院進修等方式,學習最新的護理知識。回到醫(yī)院后,王瑛又會毫不藏私地把學到的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新技能第一時間傳授給科內護士,運用到護理工作的具體實踐中。
作為一名護士長,王瑛不僅團結帶領科內護士完成各項護理工作,切實服務病患;還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帶領科內護士多次投入到社區(qū)義診活動中,積極參與無償獻血。“志愿者日”“三八婦女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艾滋病日”……在這些時間節(jié)點,王瑛和同事們都會認真仔細地為社區(qū)居民測體溫、測血糖、測血壓,耐心細致地為就診群眾們解答各種問題,一起為群眾普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獲得了就診群眾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