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徐州 > 正文
    村里來了個 “釘釘子”第一書記
    2025-07-08 09:44:00  來源:徐州日報  

    7月初的沛縣棲山鎮,田地里的玉米苗已躥至半人高,葉片在熱風里沙沙作響;樹林間的蟬鳴織成一張濃密的網,將整個村莊裹進盛夏的生機里。

    石樓村嶄新平整的水泥路在烈日下泛著白光,路邊各色花卉開得正艷,與村民院里探出墻頭的絲瓜花相映成趣。村頭老槐樹下,幾位村民圍著一個戴草帽的中年男子說笑。

    79 歲的宋云霞顫巍巍地攥著剛領到的土地托管分紅,皺紋里盛著滿滿的笑意:“張書記,我家三畝地今年小麥又豐收啦,這分紅比去年又多了咧!”

    這位被村民掛在嘴邊的“張書記”,正是沛縣縣委宣傳部派駐石樓村的 “第一書記” 張玉所。自打駐村那天起,他就像一顆釘子,牢牢 “釘” 進了這片土地。

    初到石樓村時,張玉所就發現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狹小破舊,功能缺失,連像樣的黨員活動室都沒有。他抓住省黨費暖基層援建項目的契機,像“跑項目”一樣積極爭取。

    “硬件是骨架,服務才是靈魂。支部強了,人心才能聚。”張玉所笑著說,“黨群服務中心是為老百姓服務的窗口!”

    幾個月后,一座嶄新的、功能齊備的黨群服務中心拔地而起。窗明幾凈的辦事大廳,設備齊全的黨員活動室,溫馨的農家書屋,甚至還有了村民議事角。

    “自從辦事大廳改建之后,可方便多了!”孔慶芝是個殘疾人,“以前村民辦事要跑鎮里,現在社保、醫保、證明開具這些事,在村里就能辦?!?/p>

    “釘”牢陣地,能讓服務暖到群眾心坎;“釘”實民生,能讓變化看得見摸得著。

    張玉所推動村“兩委”班子以陣地為依托,將服務意識刻進骨子里,帶著村干部們一起,危房排查、安全走訪、弱勢群體幫扶……真正把“村村到、戶戶進、人人訪”落到實處。

    4.85公里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門口,112盞太陽能路燈在傍晚準時亮起?!耙郧巴砩铣鲩T得打手電,現在跳廣場舞都不用帶燈。”正在廣場上排練的大媽們笑著說。

    張玉所駐村后,帶領村兩委疏通溝渠5.56公里,鋪設下水管道2公里,解決了4處常年積水點。去年汛期,原本最容易淹水的李莊,再也沒見過沒過膝蓋的積水。

    “這些事看著小,卻是村民最盼的?!睆堄袼€推動村“兩委”建立動態幫扶臺賬,組織常態化送溫暖活動,把關懷精準滴灌到最需要的角落。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石樓村最溫暖的底色。

    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張書記大事小事都是給咱老百姓著想的!”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讓村民真切感受到這位“第一書記”是來“釘”下身子干實事的。

    “釘”準產業,才能讓腰包鼓得實實在在。張玉所的“釘”不僅釘在群眾身邊,更深深地“釘”在土地里。

    石樓村位于沛縣棲山鎮,下轄5個自然村,村民主要從事小麥、玉米、大豆、大蒜種植,肉鴨和種鴨養殖等,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收入不穩定。

    在一次次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炕頭的交談中,一個難題反復刺痛著張玉所:村中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無力耕種,零散地塊逐漸荒蕪,土地這個“命根子”,竟成了“燙手山芋”。

    如何破局?張玉所的目光最終落在村里探索的“聯耕聯種聯儲”模式上。這模式是在尊重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將碎片化土地集中整合,由村集體統一組織規?;N植,實現“一田多戶”。

    為進一步打消村民顧慮,將“聯耕聯種聯儲”規?;a業化、市場化發展,張玉所帶著村“兩委”干部挨家算賬:聯耕聯種后統一采購農資、機械化作業,可以大大降低種植成本,加上統一銷售的溢價,每畝一季能多賺200多元。他還協調縣農業農村局派來技術專家,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

    “以前,我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從播種到收割,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7歲的村民李丙芹回憶道,“現在好了,我們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管理,就可以安心地去城里帶孫子了?!崩畋鄣脑捳Z中透露出的不僅是輕松與滿足,更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張玉所并未滿足于此。他利用縣委宣傳部的資源,四處奔走,為石樓村托管土地上產出的優質糧打開了更廣闊的銷路,成為“聯耕聯種”升級的密鑰。僅此一項,當年就為村集體增收22萬元。

    如今的石樓村,烘干塔的機器轟鳴不息,新硬化的道路平坦整潔,新安裝的路燈照亮歸途,新擴建的黨群服務中心人氣興旺……

    說起石樓村的變化,棲山鎮石樓村黨支部書記李軍領直夸:“駐村的張書記懂政策,做事又兢兢業業,一門心思協助村‘兩委’為民辦實事,村民腰包鼓了,村集體增收了,做事更有精神。咱村‘兩委’班子心也更齊了,勁更足了,黨員們也有樣學樣,把身心‘釘’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

    “多謀致富良策 多辦利民之事!”張玉所說,“第一書記,就得像顆‘釘子’,組織把我‘釘’在石樓,我就要釘得深、釘得牢、釘得實。鄉村振興的路很長,我這顆‘釘子’,絕不松動!”

    本報記者 李薇薇 通訊員 王愛菊

    責編:秦春鳳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