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通 > 正文
    帶動一群人一起學雷鋒
    2024-03-11 09:54:00  來源:江海晚報  

    從“學雷鋒”到“志愿者”,再到“社工”,如皋市學雷鋒義工站站長王建平退伍后16年來,一直活躍在救助孤寡老人和困境孤兒等各項活動中。

    今年45歲的王建平,是如皋市磨頭鎮的一名普通市民,也是一名當過10年兵的退役軍人。

    在部隊時,他就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2008年12月,王建平光榮退伍,被安置在如皋市民政局工作。退伍后的16年來,他不僅溫暖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還帶動了一大批人加入公益服務隊伍。

    不管平時工作多忙,王建平都要抽出時間,陪社區孤寡老人聊天解悶。他的收入不是很高,但依然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為老人們改善生活、添置衣物。逢年過節,王建平還會準備好吃的,組織志愿者與老人齊聚一堂,感受節日的溫馨。

    當老人與晚輩發生不快時,王建平得知后,再忙都會抽空趕去幫忙排解誤會、化解矛盾。就這樣,王建平在點滴中關愛著老人,用言行溫暖著老人,在困境中扶助著老人。

    只要一個電話,

    便風雨無阻伸出援手

    每周休息日,王建平總會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給他們打掃衛生、理發、洗澡、陪他們聊天……16年的時間,他從未間斷。活兒再臟再累,他都沒有一句怨言,也不求任何回報。

    “剛開始就是逢年過節給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送錢、送物資。當時,身邊有人不理解,說我愛出風頭。”面對非議和誤解,王建平從不爭辯,堅持心中的執念,默默地奉獻愛心。

    “只要一個求助電話,不管多小的事,只要能幫助到別人,我都樂意去做。”一天,王建平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家住如城街道紅星社區的金玉忠老人的電話,原來老人家中的燈泡壞了,希望王建平過去幫忙修一下。“群眾的需求就是我的責任。”王建平二話沒說,馬上拿起工具奔赴金玉忠家。他不僅給老人更換了燈泡,還幫老人打掃了衛生,整理了內務,陪老人聊天,臨別時老人拉住王建平的手依依不舍。

    “每當看到好人時就會想起雷鋒,我也很希望成為像雷鋒一樣的人。”王建平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已把公益當成終身的追求,今后要帶領更多的人投身這份事業。”從部隊退伍到地方后,王建平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這一走便走過了16年。2015年年初,王建平發起成立了如皋市“學雷鋒義工站”公益性組織,并擔任義工站站長,帶著一群人走上了公益路。

    關注殘疾人群,

    組織特殊的“相親會”

    “做公益,能實實在在地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快樂自己。這種快樂,是金錢換不來的。”從當初單純地一個人做好事,到成立“學雷鋒義工站”公益組織,帶著一群人做好事,王建平也對公益事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管能力大小,只要有能力就去幫助人。與人方便,何樂不為?”

    2009年5月,磨頭鎮殘疾青年張小建患上癌癥,由于家庭貧困,面對高昂的治療費,一家人手足無措。得知這一情況后,王建平第一時間趕赴張小建的家資助4000元,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從那個時候起,王建平便決定多關注殘疾人群。

    2015年10月下旬,一場由學雷鋒義工站主辦的殘疾人相親交友聯誼會在如皋舉行。此次活動專門面向單身殘疾人開展,吸引了來自南通地區的90名單身殘疾人報名參加,最終現場有兩對殘疾人成功牽手。如今,這樣的相親交友聯誼會已經成為周邊城市單身殘疾人尋找愛情的平臺。

    一位公益人樹起一面旗,一群公益人感染一座城。在王建平的帶動下,如今,如皋市學雷鋒義工站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蔚然成風,志愿者隊伍逐漸壯大,目前志愿者累計4000余人,每年開展近百場公益活動。每逢周末、節假日,志愿者身著紅色馬甲,在城鄉廣泛開展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志愿活動,用微笑和行動傳播文明,傳遞社會正能量。

    (記者陳嘉儀 通訊員張鵬)

    責編:朱劍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