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揚劇,唱不盡敬意綿長;聲聲祝福,訴不完情暖重陽。10月25日,儀征市“我為功勛唱大戲”暨“我們的節日?重陽”孝老愛親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在陳集鎮西山雅集舉辦,用一桌壽宴、一臺大戲,向抗美援朝老兵巫昌朝致以生日的祝福與崇高的敬意。
功勛老兵

巫昌朝(1929 年~),儀征陳集人。1949 年 4 月參軍,195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參加過渡江戰役、抗美援朝上甘嶺防御戰,在戰場被炮彈片射中右眼至失明,雙耳聽力嚴重受損。1953 年復員返鄉后,一生未婚育,晚年由侄兒接替照料。
賀禮與家宴:老朋友、老故事、老味道
一場特別生日會的策劃和準備從兩個月前開始,而一個個深深的心意從前一天就拉開了序幕。

清晨,志愿者們發面制作壽饅,純手工壽饅陸續出爐。他們還為巫老帶上了他喜歡的雞蛋糕與京果粉。壽宴食材都是精挑細選,有新鮮的黑豬肉、劉集的鹽水鵝、馬集的豆腐圓、月塘的老母雞。志愿者與巫老家人一起親手制作餃子餡、包餃子,老友兼職掌勺大廚,多日前就開始張羅備菜,以家人的名義做上三兩桌家宴,用心還原過去的老味道。
上午十點,巫老家中賓朋滿座、賀禮滿桌、祝福滿堂,一份份賀禮承載著一份份牽掛。市殘聯向巫老贈送了輪椅、助聽器,幾位老友圍坐一起,一杯老酒,共敘往事。家人朋友手作的壽宴擺滿餐桌,滿滿都是歲月里的溫暖。
戲臺與榮光:一座城市的致敬時刻
下午兩點,戲臺之下座無虛席。大紅戲臺前,鄰里鄉親齊聚,共賀英雄生辰。陳集鎮黨委宣傳委員孔志強向巫昌朝老人的侄兒巫萬林家庭,贈送了由文明實踐志愿者、江蘇省書協會員朱翔龍創作的 “積善之家” 匾額。紅色薪火傳承志愿服務隊負責人李成星,向巫老的侄孫巫勇家庭贈送了由文明實踐志愿者、“真州金畫” 非遺傳承人劉庭安先生創作的書畫作品。

陳集少年軍校的少先隊員為巫老戴上紅領巾、敬獻鮮花、送上軍魂剪紙與福壽字幅,巫老的重侄孫獻上了象征長壽的壽面和寓意吉祥的壽桃。全場起立同唱《生日快樂歌》,把最真摯的祝福送給巫老。
鑼鼓聲響,絲竹悠揚,經典劇目《五女拜壽》溫情上演。這座大紅戲臺,為英雄而唱;陣陣掌聲,因他而響。活動最后,老兵家屬、老友與全體志愿者、演員合影留念,將這份城市的敬意永久珍藏。

服務與傳承:便民服務溫暖重陽
臺前唱大戲,臺側送服務。志愿者們提供的便民服務,讓紅色精神傳承觸手可及。現場還舉辦了抗美援朝革命老物件微展覽,帶現場觀眾感受那段烽火歲月的厚重與榮光。
一份壽禮,一桌家宴,是孝老愛親;一塊匾額,一曲鄉音,是家國敬意;一次服務,一場微展,是文明傳承。愿尊崇與關愛,不止于今日,歲歲年年,溫暖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