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由弱變強由亂到治 解碼西棘蕩村的“幸福密鑰”
    2021-01-04 07:26:00  來源:新華日報  

    編者按 為了給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示范樣本,使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打贏鄉村振興決勝戰,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在省委組織部支持下開展“鄉村振興看先鋒”新聞采訪活動,走進一批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成效明顯的村(社區),看看他們是如何在黨組織領導下,由貧困走向富裕、打造美麗鄉村、實現產業興旺、改善鄉村治理的。今天,讓我們走進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

    □ 本報記者 郁芬 盧曉琳

    蘇魯交界處,繡針河旁,地處蘇北最北部的西棘蕩村,早已不是20年前的模樣。

    從負債20萬元,到村集體企業年產值3億元、村集體收入過1000萬元;從農民人均年收入七八百元,到突破3萬元;從“嫁女不嫁西棘蕩”到山東等周邊農民爭相前來務工;村黨組織從“無人響應”到“一呼百應”……20年時間,這個村是如何由弱變強、由亂到治的?本報記者走進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解讀這里的“幸福密鑰”。

    三次轉型,廢舊漁網“織出”環保新產業

    窮,亂,是20年前人們提起西棘蕩村的第一印象。這里荊棘叢生、交通閉塞,農民們土坷垃里刨食,靠天吃飯。人心渙散,村“兩委”幾乎癱瘓。

    為了拔掉“窮根”,西棘蕩不是沒有努力過。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種過紅提、栽過洋蔥,都因水土不服而告終。村書記鐘佰均沒氣餒,帶著村干部跑市場、搞調研,偶然了解到尼龍顆粒加工產業。“家鄉沿海廢舊漁網資源豐富,何不變廢為寶?”村支部經過討論研究,決定說干就干。

    帶上煎餅,鐘佰均直奔寧波招商引資,但客商來了一看,連路都不太通,搖搖頭就走了。鐘佰均沒有放棄,帶領村委一班人建起廠房修好路,拉上電通上水后再次南下、“三顧茅廬”,終于感動了客商。2000年,全村第一家顆粒加工廠投產,當年就盈利40多萬元。為形成集聚化發展效應,西棘蕩村黨委還牽頭成立尼龍顆粒加工協會,對全村顆粒加工企業生產銷售進行統籌規劃。

    隨著尼龍顆粒加工廠數量越來越多,清洗污水的隨意排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成了鐘佰均的心頭大患。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平日里就關注國家政策走向的鐘佰均坐不住了,“‘小散亂’的廢舊漁網塑料顆粒加工,肯定會觸碰環保政策整治紅線,與其被動整改不如主動轉型。”

    好好的廠要關停,在村里的小老板們中引起軒然大波。“廠子雖然小,但一年也能賺三四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村黨委委員鐘秀回憶,當時大部分人不能理解,鐘佰均就帶著村民代表們到外地考察,看看發達的地方是怎么干的,“書記還告訴我們,國家遲早會整頓這些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污染產業,大家聽進去了。”

    西棘蕩村大刀闊斧,先后關停、合并加工小企業140多家,轉產企業10多家,同時修建污水處理廠,建設產業園,引進宏海塑業等深加工項目。村里投資1.2億元,建成棘蕩農民創業園,實行“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吸引包括山東等周邊農民1600人創業就業,并獲得環保資質,產業發展邁入低碳環保的新時期,西棘蕩村也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每年“吃”掉全國80%以上的廢舊漁網,全村90%以上勞動力從事尼龍顆粒加工。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2019年西棘蕩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3億元,實現稅收2600萬元,村集體創收79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25萬元。

    黨建聚人心,筑強發展組織力

    隆冬時節,走進西棘蕩村,只見一排排剛剛交付的別墅正在裝修,一棟棟小洋房公寓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過完年,村民們就能搬進更加寬敞洋氣的新居了。

    去年,抓住蘇北農房改善契機,西棘蕩村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171戶村民的搬遷動員和房屋拆遷,10天就完成了。拆遷“老大難”變不難,得益于一呼百應的黨組織。

    “用公心才能換回民心!”村支部大會上,鐘佰均鏗鏘有力地作出六字承諾——“公開、公平、公正”。

    鐘佰均從村干部自身開始“立規矩”,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飯、不收老百姓的禮、不在家里辦公”的“三不”原則,梳理村干部工作清單,制定《黨員行為規范20條》,規范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村里無論大小事都通過黨員大會充分討論。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黨建戰斗力,西棘蕩村打破傳統黨組織設置模式,設立工業、農業、老年、個體私營4個黨支部,分類對黨員制定考核細則,按照基本要求、日常管理、發揮作用、民主測評、激勵約束5個大項,細化成遵紀守法、參與“三會一課”、交納黨費、志愿服務等加分減分子項,把對黨員的管理約束轉化為剛性分值,讓黨員知道“不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慢慢地,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村民對村黨組織的信任也更強了。2007年,西棘蕩村黨組織正式升格為黨委。

    “鄉村振興的首要是實現組織振興,只有黨組織強起來,農村工作的開展才會有基礎和保障,然后才能談到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鐘佰均說,干群同心,西棘蕩村干成了很多大事,從興建繡針河大橋,到建設黨建文化公園、鄉村大舞臺廣場、新幼兒園,再到集中居住區建設,形成了一種民主開放的村莊治理氛圍。黨建在這個村也成了定盤星、主心骨,引領黨員群眾大踏步向前。

    這次拆遷面積8萬多平方米,將騰出來作為建設用地,西棘蕩村發展再次摁下“快進鍵”。“我們現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有300畝,村莊整理后,將有900畝的工業園用地,為將來發展留出更大空間。”鐘佰均說。

    鄉村善治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興旺了,村級收入增加了,黨組織為民辦事的“腰桿”更硬了。

    西棘蕩村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對村莊道路、排水、綠化、亮化進行修建,形成“三縱三橫”道路網。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可以統一安排到村集體企業工作,實現一人有工作,全家都脫貧;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則由村集體進行兜底幫扶。67歲的村民趙家寶就在村里的永泰塑業有限公司當保安,提起這份工作他非常滿意:“年齡大了,又要照顧老伴和孫女,家門口就能做工真是太好了。”

    在鐘佰均看來,鄉村的發展不僅僅要讓老百姓有房子、車子、票子,更要對照美麗鄉村的標準,通過提升治理水平和村風村貌,讓村民獲得長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為破解群眾關注的治安問題,鐘佰均協調馬站派出所,成立邊界治安聯防站,購買電子監控設備,組織黨員群眾成立“紅袖標”巡邏隊伍,通過聯防聯治讓村莊社會治安有了明顯好轉。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西棘蕩村常年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設立“孝老愛親獎”,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發揮鄉規民約作用,倡導鄰里相親、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善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西棘蕩村還組織黨員群眾捐贈10萬余元支援湖北抗疫。

    “現在的西棘蕩,家風純正,民風淳樸,村風優良,我們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西棘蕩村村民們的幸福與自豪發自肺腑。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